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两个月内3人被蛰死亡:蜂蜇伤6小时内这样做,能救命!

来源:
全科学苑
2025-09-10 14:14:30
两个幼小生命的逝去,一个网红博主的意外,揭开蜂蜇伤背后的致命隐患。


云南省牟定县,7岁的哥哥和2岁的妹妹在外婆带领下到地里干活。孩子们在树林周边玩耍时,不幸遭遇同村村民养殖的墨胸胡蜂攻击。


尸表检查显示,哥哥被蜇300多下,妹妹被蜇700多下。两个孩子在24小时内相继离世,留给家人无尽的悲痛。


图片
兄妹俩和母亲的留影
图源:红星新闻

无独有偶,8月21日,广西网红博主“瑶族建哥”在江西深山搜寻马蜂窝时被金环虎头蜂蜇伤。五天后,他因身体对蜂毒过敏引发多器官衰竭,不幸离世。这位经验丰富的找蜂专家,最终也未能抵挡住蜂毒的袭击。


蜂蜇伤,这个看似普通的户外伤害,正以一种残酷的方式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在夏秋交替的季节,蜂类活动频繁,一场看似偶然的悲剧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医学急救知识盲区。


图片


一、蜂毒如何“杀人”


蜂蛰伤致死的原因涉及多种复杂机制,主要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一)过敏反应:最主要的致死原因


蜂毒中含有组胺、磷脂酶A2、蜂毒肽等多种活性成分,可迅速诱发Ⅰ型超敏反应。在过敏体质人群中,蜂蛰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能出现:


1.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
2.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低血压、休克;
3.过敏性休克是最常见的致死机制,若未及时使用肾上腺素,死亡率极高。


表1 全身过敏反应严重程度分级
图片


(二)蜂毒毒性作用:多系统损伤


对于被群蜂攻击或大量蜂毒注入者,蜂毒可直接造成中毒性损伤:


1.横纹肌溶解:蜂毒肽可破坏肌细胞膜,释放肌红蛋白,导致急性肾衰竭;
2.急性肾损伤:蜂毒可引起肾小管坏死,表现为少尿、茶色尿、血肌酐升高;
3.肝损伤与凝血障碍:蜂毒可激活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坏死和凝血功能异常;
4.神经系统损伤:部分病例出现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甚至脑出血;
5.心肌损伤:可诱发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甚至心源性猝死。


提示:儿童体重轻、免疫系统未成熟,单位体重毒液负荷更高,更容易发生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图片


二、哪种蜂最危险?认清这几种“杀人蜂”
图片


在我国,常见的危险蜂类包括墨胸胡蜂(俗名黄脚胡蜂,云南事件中的肇事蜂种)、金环虎头蜂(网红博主事件中的肇事蜂种)以及黑尾胡蜂等。


图片
图源: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金环虎头蜂被认为是亚洲最危险的蜂类之一,其毒液中含有大量的神经毒素和溶血毒素,单次蜇伤就可能导致严重反应。而墨胸胡蜂虽然单蜂毒性不如金环虎头蜂,但其群体攻击性强,同样极为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蜜蜂和胡蜂的蜇伤也有明显区别:蜜蜂蜇人后毒刺会留在皮肤内,蜜蜂随后死亡;而胡蜂毒刺不脱落,可多次蜇人(详见表2)。


表2 蜜蜂螫伤与胡蜂螫伤的主要鉴别点
图片


图片


三、蜂蜇伤后的急救措施
图片


一旦被蜇,请谨记:


第一步:迅速脱离危险区


用衣物遮盖头颈,缓慢安静地离开,切勿奔跑或拍打。


第二步:检查并处理伤口



  • 蜜蜂蜇伤:毒刺残留,用硬卡刮除,勿用手拔;

  • 胡蜂蜇伤:毒刺一般不残留,用弱酸性液体(如食醋)冲洗;

  • 均可冷敷减轻肿痛。


第三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 如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头晕喉紧、全身皮疹等过敏迹象:

  • 立即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若备有);

  • 第一时间拨打120!


特别提醒



  • 胡蜂攻击常成群结队,蛰伤数量多,毒液量大,极易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螫伤后数分钟至24h,尤其是6h内完成急救处理。(详见表3)

  • 儿童、老年人、过敏体质者是高危人群,应尽早就医。


表3 胡蜂急救期处理原则要点
图片


图片


四、预防是关键:户外活动切记“三不”“一要”
图片


(一)“三不”,遵循不吸引、不打扰、不暴露原则



  • 不吸引:不喷香水、发胶,穿浅色、紧口衣物,避免宽松或花色衣物;

  • 不打扰:见蜂不拍打、不挥赶,冷静慢退。切勿自行捅蜂巢;

  • 不暴露:户外就餐及时清理甜食和果皮,不乱丢含糖饮料。


(二)“一要”,谨记要专业!



  • 有过敏史者应做蜂毒检测,随身携带急救包(含肾上腺素笔);

  • 蜂巢处理必须联系专业人员;

  • 家长务必看好孩子,教育他们远离蜂类。


蜂蜇伤事件可能涉及养殖户的管理责任、监护人的看护责任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责任。一旦发生严重蜇伤事件,应及时报警并保留证据,依法维权。同时,家属和受害者应及时寻求心理支持,避免长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图片


写在最后
图片
蜂蜇伤不是“小概率事件”,它是真实、迅猛、可致命的户外风险。每一个悲剧背后,都是对危险认知的缺乏和急救知识的空白。


保护自己、教会家人、扩散知识——关键时刻,你真的能挽救一条生命。
参考文献
[1]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湖北省急诊医学分会, 湖北省中毒与职业病联盟, 等. 胡蜂螫伤规范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 30(9) : 819-823.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