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传祝:师者风范,薪火相传——致敬李大年教授60年杏坛耕耘
李大年教授是我国神经内科的重要奠基人与开拓者。在山东神经内科从起步到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与省内多家医院的前辈医者共同奠定了学科基础,且始终以深耕者的姿态投身其中,倾注毕生心血推动神经内科学科体系化建设,创立了省内首个神经病理实验室,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引领了几代神经科医生的专业成长。虽然这位医学巨匠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愈发璀璨。在弟子焉传祝教授的眼里,老师李大年不仅是严谨求实的医学巨匠,更是慈爱宽厚的人生引路人,他治学行医的点点滴滴,早已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浸润了几代神经科医生的成长之路,成为后辈医者心中永不熄灭的明灯,指引着大家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李大年教授
李大年教授1952年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随后被派赴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华山医院参加由高教部举办的神经精神科高级师资训练班,师从张沅昌教授专修神经精神病学,经过一年的严格培养和系统训练后,于1953年夏季分配到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医学院)。时任医学院院长方春望教授亲自安排李教授来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上班,同年的下半学期即为医学院本科学生讲授神经病学。因此,李教授成为山东医学院第一位讲授神经病学的教师,也是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位具有专业培训经历的神经病学专科医师。
1953年底,完成当年的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后,李教授再次回到华山医院研修。次年暑假期间,时任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的朱汉英教授调来山东医学院,李教授随其由上海返校。其后高雁、曹会龙、高玉林等几位医师相继来院,共同参与神经科的筹建并初具规模,直到1958年才完全建成独立的神经科。
在长达60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李教授总是认真细致地询问病史、观察病情。他善于将自己广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的医学研究进展与患者的具体病情相结合,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提出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他特别重视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经常为全省各地的神经内科解决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难题,多次在全省组织临床神经病理讨论会,为全省神经内科专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患者不论职位高低,富贵贫贱,均一视同仁。他的言谈举止,总是给人留下诚恳厚道、认真敬业的深刻印象。
图1 李大年教授病房查体
图2 李大年教授会诊阅片
图3 李大年教授与保健医师进行病例讨论
在教学方面,他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讲究“课堂上的艺术”,他常说:要有连续10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好临床教学工作。他善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难点解释清楚,每次讲课前都细心备课,思考如何用第一句开场白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兴趣。在课堂讲授中,他经常适当穿插典型病例示教,让学生直接看到患者,这不仅使讲课“言之有物”,而且增强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他对研究生更是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4 李大年教授与研究生合照
图5 李大年教授与焉传祝教授合照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主张临床医生应结合临床实际需要进行科学探索,要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便开始在国内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论著。60年代初曾写出数篇有关神经心理学方面的论著,在国内率先报道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各类奇特的体象障碍表现,并提出其发生机理是大脑半球包括顶叶广泛受损害,同时又是在简单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基础上形成的知觉思维障碍(1964)。通过对多发性硬化患者体象障碍的表现特点,他总结出脊髓损伤所致体象障碍的临床分类意见(1981)。在关于皮质激素是否可以用于急性格林-巴利综合症治疗的争议中,李教授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认为激素并不能降低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对出现呼吸肌瘫痪者,皮质激素也并无益处(1982),这一结论在20年后的今天已经被写进了本病诊治的专家共识。此外,李教授还在国内较早报道了原发性颅底凹陷症并首次测量了国人颚枕线和基底角的正常值(196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教授带领中青年医师,主要在三个领域里开展研究。首先是脑血管病的防治,提出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发作间歇期仍存在着脑内局部相应区域的血流不足(1986)。对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远期随访发现,症状的恢复主要和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是否良好有关(1982)。另外,对血清脂蛋白胆固醇亚组分和载脂蛋白在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了探讨(1990,1991),并对小剂量阿斯匹林预防缺血性卒中的较佳剂量和研究生一起做了长期的观察(1996)。
其次,李教授在我省创立了首个神经病理研究室。1980年已是年过半百的李教授毅然不辞辛劳,赶赴上海,参加上海第一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神经病理进修班。三个月学成归来,他开始积极筹备创建自己的神经病理实验室,开展脑和脊髓的病理尸检。他对每例标本都亲自指导切脑,并做镜下观察,写出详细的病理报告。曾报道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临床病理(1985)、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病理(1987)、急性多发性硬化症(1992)、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伴马尾区神经组织发育异常(1990)等病理解剖资料。神经病理实验室的建立不仅对多种疑难病例进行了病理诊断,而且还对一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图6 李大年教授、黎莉教授病理实验室阅片
90年代初,李教授又带领神经科开展周围神经和肌肉活检病理诊断技术,经过20余年的发展,累计完成活检2000余例,大大提高我省对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能力。此外,李教授经过多年的观察,从祖国中医药宝库中发掘出疗效好、价格低廉的纯中药方剂“静痛灵胶囊”,经过临床验证对于神经性(紧张型)和血管性(偏头痛)头痛的防治具有很好的疗效,受到许多患者的好评(1994)。
在60年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生涯中,李教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走着一条学者的道路。他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1983年被聘为山东医科大学教授。1985年3月—1990年12月任神经内科主任。1985年在省内建立了首个神经病理实验室,开展神经病理及肌肉病理诊断和病理学研究。1985—1995年任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神经内科学会主任委员。1993—2002年为中华医学会神经肌肉疾病学组成员。1992及1997年两次被中共山东省委及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自1992年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近20余年来先后担任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委及副总编等职务。曾当选为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授予终身教授称号。
60年间李教授共发表论著58篇(第一或通讯作者),撰写综述、讲座及述评共20篇。他主编的《现代神经内科学》一书出版十年来共发行6000余册,深受广大神经内科医师的好评。此外,李教授曾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两项(第一位)及二等奖两项(第二位)。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第一位)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项(第一位)。
六十年医路耕耘,李大年教授用一生书写了山东神经病学从无到有的壮丽诗篇。如今,他虽已长眠,但那份对医学的执着、对患者的仁爱、对教学的热忱,始终萦绕在齐鲁大地的医疗院校与医院之中。每逢医学研讨、教学授课或是临床诊疗的关键时刻,后辈们总会想起他的谆谆教诲与榜样力量。
在这个属于教师的温暖节日里,我们愈发深切地缅怀他在病房中细致查体的身影,追忆他在讲台上谆谆教诲的模样,思念他在实验室潜心钻研的姿态。他留下的,不仅是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丰富的诊疗经验,更是一种医者的温度和师者的风范。这份宝贵的财富,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继续照亮后来者的医学之路,见证着医者仁心、师者厚德的永恒传承,让他的精神在一代代医学人的坚守与传承中,永远熠熠生辉。
主任医师,二级岗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罕见病线粒体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神经肌肉病学组组长,中国罕见病联盟神经罕见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副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肌肉病,神经遗传、代谢病和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在Ann Neurol、Brain、The Lancet、Ann Rheum Dis、J Neurology Neurosurg Psychiatry、Neur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注:本文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
撰稿|焉传祝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