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怒吼:三甲专家号医生不会看片子!影像科报告成“免罪金牌”?
患者怒批:医生为啥不亲自看片子?
近日,几起关于门诊医生不直接解读影像片子的事件,在医疗界乃至公众间掀起广泛讨论。
一开始,是一位北京患者在网上发声,直言不满:“现在‘专家’到底靠不靠谱?我挂的明明是专家号,医生却说他不会看核磁共振片子,非要等影像科的报告单。那要你这个专家干什么?”
该患者因头部不适前去就诊,做完头部核磁共振后,技师告诉他:“门诊大夫电脑上能看到图像,可以直接去诊断,报告单下周一才出,但不影响医生先看片子。”
然而,当患者返回诊室,门诊专家却表示无法下定论——因为报告还没出来。
患者情绪激动,反问医生:“您不是专家吗?片子就在这儿,您不会看吗?”
接诊专家解释,临床医生在影像判读方面,确实不如影像科医生专业。
………
就诊结束后,该患者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强烈批评这次看诊体验:“我挂的是专家号,医生居然说他不会看片子。不会看片,为什么要坐诊?这还算医生吗?后来我坚持让他看,他才勉强在电脑上翻了几下,草草说‘没什么问题’。我反问那为什么还是不舒服,他又说可能是血脂高,让我去验血、做24小时血压监测。没经我同意,检查单都开出来了,还说周一再来挂普通号就行。浪费我时间,专家号看不出名堂,连核磁都不会看,这专家是不是有水分?”
门诊医生不看影像、只认报告单的现象,迅速引发众多争议。
无独有偶,一位自媒体博主也分享了类似遭遇:“我带CT片子去给医生看,他根本没碰片子。我提醒说:‘这是我妈的CT,您看一下’,他却直接回:‘不用看片子,报告单给我就行’。我问:‘不看片子您怎么知道什么问题?’他说:‘报告写得很清楚,用不着看’。”
博主非常焦虑,发帖求助网友:“医生说我妈手麻是颈椎压迫神经,要动手术。光凭报告几句话就判定要手术,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连片子都不看,我实在放心不下。颈椎病非得手术吗?该听他的吗?不看片子只凭报告,让我怎么信任?”
不少患者也反映,现在影像片子越来越像“摆设”:一是医生自己不看了,全靠影像科出报告,导致临床医生的读片能力越来越弱;二是只要转院,往往必须重拍——别的医院的片子这里的医生“看不懂”或不认。
不会读片≠庸医
门诊医生只看报告不看片子,到底普遍吗?临床医生到底还有没有读片能力?
以某院神经内科为例,确实有一部分医生读片能力没那么强,但基本功底还在。专业分工使然,影像科诊断医生读片更全面、更细致,比临床专科医生更专业。
那么,为什么专科医生的读片能力不如影像科?
医学生在校期间大多修过医学影像学课程,但说实话,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多数人只是了解个大概。即便当时学得不错,进入临床后如不持续接触影像、积累经验,之前那点知识也容易模糊甚至遗忘。
临床医生轮转期虽然会去放射科,但时间往往不长。刚有点感觉,就又换科了。如果不主动钻研,想精通读片确实很难。
确实存在不会读片的医生,但也有不少临床医生读片能力很强。可即便如此,他们往往仍然会倚重影像科报告——这又是为什么?
一位资深临床医生坦言,门诊医生不主动读片,有时是出于对自身判断的不确信。如果判断正确自然好,一旦出错,跟报告不一致,很容易引起患者质疑。如今患者对医生的容错率很低,稍有出入就可能被贴上“水平不行”的标签,这也让门诊医生在看片时格外谨慎。
“等报告出来是最稳妥的,能省去不少麻烦。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要强调,不看片子≠不是好医生。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能看,而是现实情况让我们更愿意等专业报告出来再下定论。影像诊断医生更专业,我们何必冒险?”
影像报告具有法律效力,程序正义不可跳过
随着讨论持续升温,更多医生从医疗程序和法律角度给出了解释。
天津一位外科主治医师指出:“排除确实不会看片的医生,为什么很多门诊医生不愿看片?因为现在影像报告是专业流程出具的,门诊医生自己看、自己说,不但没有法律效力,还不能随便下结论。久而久之,医生自己看不看片,医院也不重视了,一切以报告为准。这是程序正义和标准化流程带来的现实。”
确实,如今影像诊断结论均由影像科出具。该科室严格执行读片、审核、双签制度,每一份报告都经至少两名专业医生确认,最大限度避免疏漏。所以门诊医生虽然也能看出片子中的明显问题,但仍以影像报告为主要依据。
正因为影像报告才具备法律效力,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法院采信的也是报告内容——这也使得医生在正式报告出来前更加谨慎,不轻易表态。
江苏某三甲医院外科医生补充道:“我读片能力不差,但门诊上也不会细看,一方面门诊显示器分辨率远不如影像科,一些细微的线性骨折只有在他们那边才能看清;另一方面影像科图像更全面,各个断面、立体重建都很清晰,比我们肉眼判断更准确。等报告,是对患者负责。”
“当然,在正式报告出来前,患者情况严不严重,我们心里大致有数。真有急症重症,绝不会放任不管。”
由此看来,门诊医生不直接看片子、要等报告,更多是医疗程序和安全文化的体现,与“是不是庸医”并无直接关系。医生们反复强调:他们能把握病情的紧急程度,不会耽误危重患者的处理。
因此,医生倚重影像报告的行为,并不值得患者焦虑或不信任。相反,等待一份更精准的报告,反而是对诊断负责任的表现。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