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我国高血压患者或最受益!降压药迎来“分水岭”时刻
长期以来,难治性高血压一直是心内科临床实践中的棘手难题。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Baxdrostrat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药可显著降低收缩压,疗效具统计学与临床双重意义。
专家指出,该药若成功上市,将重塑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路径。
近日,一项被称为“改写临床实践”的高血压新药研究引发全球瞩目。该药物即使对已接受多种药物治疗仍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仍可实现显著降压效果。
8月3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正式刊发Baxdrostat针对未控制/难治性高血压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数据显示,经该药治疗,患者收缩压平均降低约15 mmHg(1 mmHg=0.133 kPa)。
“在我职业生涯中,尚未见过如此强效的降压药物,它有望彻底改变我们处理难治性高血压的策略。”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伦敦大学学院医学系主任布莱恩·威廉姆斯教授这样评价。该结果同步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揭晓,引起强烈反响。
多年来,基于新机制的高血压药物研发近乎停滞,临床针对难治性高血压始终缺乏理想解决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桢玥教授表示:“这一结果令人振奋。对于已经接受两药甚至三药联合(含利尿剂)治疗的患者,仍能实现如此显著的额外降压,无疑是重大突破。”
预计2026年上市
统计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近3亿,控制达标率仅16.8%。难治性高血压指在排除继发因素后,使用至少3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后,血压仍高于目标值,这类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显著增高。
“这类患者的治疗与管理一直是临床难点。我们尝试多种联合方案,往往只能有限降压,难以完全规避并发症风险,患者长期面临健康威胁。”陈桢玥教授指出。
目前认为,难治性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密切相关。醛固酮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诱发高血压。
Baxdrostat作为高选择性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可从源头抑制醛固酮生成,实现高效降压。
该研究覆盖全球214家中心,共纳入796例患者,所有受试者基线收缩压均高于140 mmHg,且已接受两种或以上降压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Baxdrostat治疗组约40%的患者血压达标,安慰剂组则不足20%。不同剂量药物治疗3个月后,收缩压降幅达14.5~15.7 mmHg,较安慰剂组多降低8.7~9.8 mmHg。
值得一提的是,在停药6个月后的评估中,Baxdrostat组血压仍保持一定程度控制,提示药物存在持续效应。
有专家认为,“该药的降压幅度超出预期,且停药后仍具有一定疗效延续性,这为临床调整治疗方案、甚至逐步减停药提供可能,极具应用价值。”
药物安全性良好,大部分不良事件为轻度。
企业计划于今年年底向监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预计2026年可获批。
科研重大突破,多机制药物在望
“Baxdrostrat的成功是医学研究的重大胜利,未来有望惠及全球近5亿高血压患者。”布莱恩·威廉姆斯教授表示。
醛固酮通路作为降压靶点并非新概念,但数十年来的研发屡遭挫折。主要困难在于醛固酮合成酶与合成皮质醇的11β-羟化酶结构高度相似,药物需精准抑制醛固酮而不影响皮质醇,研发难度极大。
Baxdrostat作为第二代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以其高选择性突破困局,其对醛固酮合成酶的选择性抑制比达100:1,最大限度避免干扰皮质醇合成,减少副作用。
无独有偶,今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发表了同类药物Lorundrostat的积极结果,其降压效果同样显著。两款新机制药物均有望近两年内上市。
“新药问世将迅速改变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格局。”陈桢玥教授向媒体说到,“目前部分患者每日需服用四五种药物,依从性低、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高、血压达标困难。”
除药物外,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也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治疗,但存在响应差异大、远期疗效不明确等局限。随着新药证据的积累,部分拟行RDN手术的患者或转向药物治疗。
有专家建议,未来需进一步明确优势人群、开展长期随访,评估其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净获益,以指导临床决策。
目前,Baxdrostat仍在全球开展多项大规模试验,覆盖单药治疗高血压、原醛症,以及联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心衰预防等,总入组人数超2万。
中国患者或成最大受益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可能特别契合中国高血压人群特点。
历史上高血压多见于西方高收入国家,但随着饮食结构变迁,当前全球过半高血压患者分布在亚洲,东方人群高血压负担日益加重。
天津康汇医院院长李玉明教授分析,醛固酮水平调控直接影响钠钾平衡。我国属高盐饮食文化,钠敏感性高血压比例高,“国内脑卒中疾病负担沉重,高血压是关键危险因素。这类新药的推广,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慢病风险。”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评论文章同样指出,钠敏感性高血压常见于老年人、肥胖及慢性肾病人群,促钠排泄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策略。通过抑制醛固酮介导的钠重吸收,新药为难治性高血压提供机制新颖、证据充分的新选择。
目前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仍为140/90 mmHg,但越来越多证据支持在耐受情况下,将血压控制于130/80 mmHg以下甚至更低。
李玉明教授提醒,对临界高血压人群应及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低盐、减重等。“即使已启动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依然至关重要。‘管住嘴、迈开腿’是所有代谢性疾病管理的基石。”
点评专家丨天津康汇医院 李玉明教授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