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感染性休克致死!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引争议:两次鉴定结果天差地别,到底谁对谁错?

来源:
围术期医学论坛
2025-09-15 10:14:41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广东某医院一起“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引热议:患者从入院到离世仅35天,市医学会称“非医疗事故”,省医学会却判定“医生延误治疗、抢救不力为主因”,医院终担80%责任。为何同一病例,鉴定结论天差地别?

一、案例经过

患者因“恶心、呕吐伴腹胀1周,加重1天”于3月11日入住某院普外科诊治,拟诊“呕吐查因”收入住院。患者既往于3年前因反复黑便就诊,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长期口服抑酸药物。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82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05/68 mmHg(1 mmHg=0.133 kPa)。专科情况: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异常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式呼吸存在,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肌柔软无压痛、反跳痛,无液波震颤,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肾脏未触及,输尿管压痛点无压痛,Murphy征阴性,肝浊音界存在,肾区无叩击痛,无振水声,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腹部血管杂音。

初步诊断:呕吐查因: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狭窄?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治疗上予制酸、护胃等治疗。




3月12日电子胃镜诊断示:十二指肠球部狭窄(性质待查,溃疡可能);胃潴留。

3月13日患者诉仍有腹部隐痛,有少许腹胀有头晕,精神较前明显好转,医方结合胃镜检查结果,予禁食、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

3月15日病理诊断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慢性活动性炎。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3月16日患者无腹痛、腹胀,无嗳气、恶心、呕吐,无伴呕血,予氨基酸、葡萄糖、补钾等营养支持处理。

3月18日上腹部MR平扫+增强MRCP显示:胃窦-十二指肠水肿,考虑炎性改变。

3月22日患者无诉腹痛、腹胀,有头晕,予禁食、补钾、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

3月23日,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医方拟行球部狭窄内镜下柱状球囊扩张术,术中考虑其存在胆总管十二指肠瘘,未行球部狭窄扩张术,吸气退镜。

3月24日医方考虑患者已形成胆总管十二指肠瘘,胆汁引流通畅,拟行单纯胃大部分切除并胃空肠吻合术,继续予营养支持等治疗。

3月25日请外院专家会诊后认为:患者具备行“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胆管空肠吻合术”的手术指征,但考虑患者营养状况一般,建议予全胃肠外营养(TPN)、胃肠减压,待营养状况改善,进一步消除胃壁水肿后再行手术治疗。

3月26日患者无腹痛腹胀,无诉其他不适,留置胃管后引流出清亮胃液,继续行胃肠减压、洗胃、TPN营养等处理,待营养改善后,择期行手术治疗。

3月28日护理记录单记载:10时44分患者无腹痛,胃管:黄褐色,指导其床上翻身及下床活动时做好管道护理。

3月31日护理记录记载:15时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在病区内活动,同时注意管道安全护理,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继续予胃肠减压、护胃、静脉高营养等对症治疗。

4月1日白蛋白示37.5 g/L。

4月3日体格检查:昨日胃管引流出清水样800 ml,予继续洗胃、胃肠减压、TPN营养等处理,择期行手术治疗。

4月9日体格检查:胃管引流出淡绿色胃液500 ml,拟予患者手术治疗,继续予胃肠减压、TPN营养等处理。

4月10日患者突发出现畏寒、发热,最高体温达40.2℃,予抗炎及退热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体格检查:昨日胃管引流出500 ml浅褐色液体,医方考虑存在胆管炎可能性大,暂停手术予抗感染治疗。

4月14日23时,患者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皮肤发绀,床边心电监测示:血氧饱和度(SpO2)70%,心率87次/min,血压107/83 mmHg,予面罩给氧,请麻醉科行床边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时可见气管内充满黄色渗出液,气管插管内床旁可吸出大量渗出液,心电监测提示:SpO2可上升至84%,后出现神志昏迷,心电监测示:血氧测不出,血压89/54 mmHg,心率67次/min,予肾上腺素静推,经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仍不平稳,考虑病情危重。

4月15日0时10分,患者转入ICU治疗,结合其近日高热、频发呕吐,以及今夜间出现气促和SpO2下降、休克等表现,且气管插管及双侧支气管吸出大量黄色渗出液,考虑为吸入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感染性休克。转入后行机械通气、扩容、升压、补碱纠酸等抗休克抢救,予抗感染、行纤维镜检查。胸部(床边)照片示:两肺弥漫肺水肿,两侧胸腔积液,拟同时合并两肺感染,建议治疗后复查。经抢救患者SpO2改善不明显,血压难以维持,加大升压药用量但病情仍无改善,反复出现心率减慢,需肾上腺素维持。患方要求出院并在签署《自动出院或转院告知书》后,患者于4月15日在到外院途中死亡。死亡后未行尸体解剖。




二、鉴定过程

7月26日,广州市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专家组认为:

(1)医方对患者的诊断明确,处置过程基本符合临床诊疗常规。患者没有急诊手术的指征,腹部CT和MR检查均提示有胆道感染并积气,营养状况一般(BMI约15.8),此时进行手术治疗风险较高,医方综合考虑待营养改善后择期再行手术治疗并无不妥。

(2)医方存在对病情严重性预估不足和与家属沟通不足的医疗缺陷。

(3)患者病情较复杂,全身情况一般,局部情况较差,其死亡系自身病情复杂、疾病自然进展的不良转归,是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难以防范的,与医方的医疗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鉴定结论:本医案不构成医疗事故。

患者家属对上述结论不服,申请再次鉴定。广东省医学会复核后认为,医方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如下医疗过失行为:

(1)患者入院时,根据其主诉、症状、胃镜结果等,医方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狭窄(性质待查,溃疡可能);胃潴留,上述诊断明确。患者当时有胃大部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无明显的禁忌证。但医方未及时手术,在住院近1个月的时间内未予以手术治疗,延误了患者病情。

(2)4月12日上午,患者病情恶化,医方抢救措施欠得力,未行纤维支气管镜冲洗、胆管引流等。

鉴定组专家分析认为,患者死亡原因:吸入性肺炎、重症肺炎、ARDS等。患者自身病情较重、营养状况差,是死亡的次要因素。医方的医疗过失行为延误了患者的病情,是导致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并发吸入性肺炎、重症肺炎并进一步发展恶化的主要原因,与患者最终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鉴定结论: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主要责任。

最终,一审法院采纳广东省医学会的鉴定结果,认定为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80%赔偿责任,赔偿111万,二审维持原判。

临床警示

一、手术时机的把握

对于有明确手术适应证(如十二指肠狭窄导致梗阻、营养不良)的患者,需在积极营养支持后尽早手术,或至少限期手术,避免长期等待导致感染、衰竭等并发症。《中国围手术期感染预防与管理指南》推荐手术患者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7 d,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择期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ERAS指南》强调优化患者状态后尽早手术,避免因不必要的延迟导致营养状况恶化、功能状态下降及住院相关并发症(如感染)风险增加。

二、营养不良患者的手术风险与围术期管理

低BMI(本案例仅15.8)是手术高风险因素,需优先通过营养支持纠正内环境紊乱,但支持方案需兼顾“有效性”与“时效性”。本案例医方虽启动全胃肠外营养(TPN),且4月1日白蛋白升至37.5 g/L(接近正常),但未结合BMI、前白蛋白、体重变化等多指标动态评估效果,更未在营养状况改善后及时衔接手术,导致患者仍暴露于高风险中。临床实践中,应明确营养改善的具体指标(如白蛋白≥35 g/L、BMI稳定或上升),达标后需尽快安排手术,避免因拖延再次陷入营养恶化或感染风险。

三、感染识别与应急处理

胆管炎、吸入性肺炎是外科急症,必须快速诊断、有效干预。本案例患者4月10日已出现高热(40.2℃),医方虽考虑胆管炎,但未行胆管引流;4月14日晚出现呼吸困难、SpO2下降时,未及时行纤支镜冲洗清除误吸物,导致肺炎加重为ARDS、感染性休克。临床需注意:胆管炎需“引流优先”,在抗感染同时尽快解除梗阻;吸入性肺炎伴呼吸衰竭时,应在呼吸支持基础上早期支气管镜干预,以改善氧合、减少菌负荷。此外,对高危患者(如梗阻、胆道瘘、营养不良),需动态监测体温、白细胞、降钙素原、血气分析等指标,早期识别感染迹象,避免待症状严重后才干预。

四、多学科协作与重症早期转入机制缺失

复杂病例的诊疗需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ICU、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MDT)贯穿全程。本案例医方仅在3月25日请外院专家会诊,后续未建立MDT跟踪评估机制,导致营养支持效果、手术时机调整、感染防控等环节缺乏联动。应建立常态化MDT模式,动态优化治疗方案;同时制定重症预警指标(如NEWS评分),一旦达标立即启动ICU会诊,实现“重症早期转入”,避免病情恶化至休克、ARDS后再抢救,降低救治难度。

表1 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NEWS)

两级鉴定的分歧,凸显了医学实践中对于“时机”与“风险”权衡的复杂性。患者的离世无疑是令人痛心的悲剧,而鉴定中的分歧,也体现了对同一病程在专业解读上的差异。从客观角度看,事件的发生或许既有疾病自身发展的客观因素,也可能存在医疗过程中值得反思与改进之处。此案例留给我们的,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答案,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在复杂病情中更精准地做出诊疗决策、更周全地规避风险的深层思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份值得借鉴的镜鉴。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