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 聚力前行——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精神医学学术大会在上海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办的第二十三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大会于2025年9月10—13日在上海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国内外精神医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学术研讨等多元形式,深度聚焦学科前沿动态与临床实践创新,为与会者打造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前瞻性的学术盛宴。
■ 开幕启航:共话精神卫生事业新征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林教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处长吴宏,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先后致辞。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石川教授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赵敏教授共同主持。
陆林院士指出,本次大会紧扣国家战略,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布局到“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的推进,充分体现国家对心理健康事业的高度重视。当前精神疾病防治形势依旧严峻,儿童青少年问题尤为突出。要以政策支持为引领,加快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诊疗规范与科普宣传三位一体发展。
■ 大会报告:聚焦学术前沿与临床实践
本届大会邀请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内容涵盖精神障碍防治、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前沿科研成果,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高水平学术盛宴。
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Margit Burmeister教授作了题为“Modifiable risk and resilience factors of depression”的大会报告,建议关注神经质、童年应激和工作时长等风险因素及社会支持和体育活动等保护因素,并针对干预手段给出了指导意见。南非开普敦大学Dan Stein教授以“Pathological use of the internet: new direction”为题聚焦网络行为成瘾问题,指出网络行为成瘾问题相关临床和科研,并提出了“精神病理学A-B-C模型”:情感调节(A)、行为成瘾(B)和认知解离(C)。未来研究亟需加强生物学机制探索、纵向追踪和数字表型分析,以降低网络过度使用风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王高华教授作了“精神卫生的时代应对”主题报告,从政策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五个关键议题:落实政策导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挑战、人口老龄化、诊疗规范性、慢性精神疾病管理,呼吁精神卫生工作者协同努力,推进精准精神医学与全民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江帆教授围绕“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早期防治策略思考”进行了介绍,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家和家庭的重大疾病负担,但当前其发生机制不清、干预手段有限,早期防治策略是显著降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和不良预后的重要保障。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现仓教授详细阐述了“重大精神疾病肠道-免疫-脑轴研究进展”,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未明,肠道-免疫-脑轴在不同精神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围绕肠道-免疫-脑轴将有望形成精神医学领域相关疾病防治的新突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张燕教授以“应激敏感与抑郁症”为题进行了汇报,抑郁症作为疾病负担最重的精神疾病,与应激密切相关,针对不同应激反应分层干预和高危人群识别将有助于抑郁症的精准管理。
■ 活动亮点:六大新书集中发布
作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新书发布会集中推出6部精神医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包括由陆林院士主编的《沈渔邨精神病学(第7版)》和主译的《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第7版)》,李凌江教授、王刚教授主编的《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5版),司天梅教授、吴仁容教授主编的《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25版),方贻儒教授、刘铁榜教授主编的《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2025版)和唐宏宇教授、司天梅教授主编的《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
陆林院士在致辞中指出,这6部著作的集中出版,构建了我国精神医学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人才培养到公共卫生服务的完整知识体系。它们不仅是我国精神医学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应对当前心理健康挑战的“思维导图”。它们承载的是亿万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精神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介绍,本次发布的三部新版防治指南编写团队年轻化,纳入大量中国本土循证证据,篇幅与学术深度均大幅提升,有助于全面提升全国精神卫生诊疗水平。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晋先生强调,出版社将持续推进精神医学出版事业,聚焦六大核心胜任力,填补国内系统化视频化培训空白。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总编辑冯智勇先生介绍,《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第7版)》中文版兼顾国际前沿与中国临床实践,契合国家睡眠健康战略需求。会上,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李凌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司天梅教授代表主编团队对6本著作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 分会场:聚焦人工智能下多人群精神健康、神经调控与跨界融合
在疾病诊疗研究的基础上,大会分会场进一步突出了对失眠与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常见高发疾病的系统探讨,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早期识别、共病机制、临床评估工具及精准化干预路径中的作用展开深入交流。同时,会议特别关注心理干预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涵盖认知行为治疗、正念疗法、家庭干预以及数字化智能手段的创新应用,为临床治疗和社区推广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儿童精神病学和司法精神病学的专题讨论,也强调了精神医学在儿童青少年和特殊人群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精神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公共政策相结合的前沿趋势。通过这些议题设置,本次会议不仅展现了我国在精神卫生领域的研究实力与技术动向,也为今后诊疗规范化、跨学科协作、人性化干预提供了丰富思路。
■ 总结:携手共进推动精神医学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全面展现了我国精神医学在政策推动、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和出版推广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开幕式凝聚共识,大会报告聚焦前沿,出版活动成果丰硕,充分彰显学科发展的蓬勃活力。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汇聚全国精神医学同道力量,深化国际交流,推动科研创新和临床规范,全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共同开创我国精神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