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引领 开启中国麻醉高质量发展新篇——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俞卫锋教授
俞卫锋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麻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力量。当前,中国麻醉学科正经历从规范发展到学术引领、从临床支撑到围术期医学主导的重大转型。在这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麻醉学科正迎来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内涵建设的空前机遇。 值此中华医学会第30次麻醉学术年会(2025)召开之际,本刊特邀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俞卫锋教授,就学科发展现状、分会工作成果及年会亮点等内容展开分享。
▊学科发展:规范创新深化国际影响
过去十年是中国麻醉学科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通过规范化建设与持续自主创新,中国麻醉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首先,在临床规模和数据资源方面,中国已具备全球领先的基础。俞卫锋教授介绍,我国每年麻醉手术量约8000万例,位居全球之首。庞大的临床病例数不仅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更形成了高质量、可回溯的医疗大数据资源。他表示,近年来中国麻醉学界充分利用国家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优势,深入挖掘这些宝贵数据,产出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麻醉临床实践提供了证据支持,也被国际指南广泛引用,对世界麻醉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在基础科研方面,中国麻醉学科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俞卫锋教授介绍,近年来我国麻醉学者每年发表SCI论文3000多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且论文质量和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一成绩标志着中国麻醉科研实力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从基础机制研究到临床转化应用,从药物研发到技术创新,中国麻醉学科在围术期器官保护、精准麻醉、疼痛机制研究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
俞卫锋教授认为,通过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的双重突破,中国麻醉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部分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中国麻醉在国际麻醉舞台上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转变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我们牵头与东南亚、非洲、中亚、南美和欧洲等2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二是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展现大国风范,如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学科尊严,确保学术交流的平等与相互尊重,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麻醉的国际形象与话语权;三是将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目前国内麻醉相关企业在药物研发、设备制造和耗材生产等领域取得显著进步,其产品和服务获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从侧面反映出中国麻醉学科整体创新水平与影响力的提升。正如俞卫锋教授所言:“原来我们只是世界麻醉的一份子,或者至多事一般重要力量。现在,我们已经成长为举足轻重的重要引领者。”
▊分会成果:四维驱动赋能学科建设
作为我国麻醉学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始终以推动学科发展、服务临床实践、培养专业人才为使命。俞卫锋教授介绍,自第十四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分会围绕创新发展与学术引领,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服务临床实践方面,分会积极组织制定并更新了多项指南共识与技术规范,推动临床麻醉技术的标准化与同质化发展,有效缩小了区域间的医疗差距。同时,分会高度重视原始创新,连续举办21期科研创新培训活动,内容涵盖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通过案例分享助力临床医生开展原创研究。在此推动下,近年来国内麻醉学者发表的高质量原创论文数量显著增加。
在人才培养方面,分会特别注重青年医师的成长,通过赋予青年学组更多自主权、鼓励原创性科研等方式,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近年来,麻醉学科在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上取得诸多突破——青年学组两名杰出代表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杰青”“优青”及“青年长江学者”等荣誉获得者不断涌现,人才储备日益雄厚。
在国际交流方面,分会主动调整国际交流策略,坚持平等对话与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更加自信和平等的姿态参与全球麻醉事务,同时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开展联合研究等形式,传递中国经验、共享中国成果,使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得到实质性提升。
在科普宣传方面,每年3月,分会联合全国22个麻醉学术组织举办“中国麻醉周”活动,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公众和医疗同行普及麻醉学科的价值与内涵,显著增强了社会对麻醉学科的理解与认同。
▊年会亮点:前沿汇聚共启学术盛会
中华医学会第30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2025)于9月18—21日在厦门召开。俞卫锋教授特别指出,本次年会设置了两个平行主会场,旨在让更多来自国际的权威报告和前沿议题同时呈现,使与会嘉宾能够更充分地汲取国际先进经验,也更全面地展示中国麻醉学界的最新成果。同时,为了鼓励广大医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展现一线临床经验与科研创新成果,年会在学术内容的组织形式上进行了重要改革。俞卫锋教授提到,本届年会特别强调从投稿中遴选大会报告,因此有20%~30%的发言内容来源于投稿,极大地激发了麻醉同行的投稿热情,今年收到的稿件数量创历届之最。此外,会议还增设了多个实用技术工作坊,包括超声引导、困难气道处理、神经阻滞等热门领域。会议还安排了手术室转播,为与会者提供直观、动态的学习体验。
本届麻醉年会恰逢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俞卫锋教授特别提到,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本次庆典中被选为优秀分会代表,并将赴北京会场作大会发言,这一殊荣充分体现了分会近年来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获得广泛认可。
▊展望未来:砥砺奋进擘画发展新篇
伴随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入推进,麻醉学科正在经历由“安全保障型”向“治疗参与型”和“健康促进型”的学科转型。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国家重大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俞卫锋教授表示:“未来,麻醉学科将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重大健康需求,特别是在重大慢性病管理、围术期医学、老年医学、危重症救治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例如,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围术期管理中,麻醉医师不仅要保障手术安全,更要关注麻醉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致力于通过精准调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此外,围绕手术应激反应、疼痛机制、认知功能障碍等关键科学问题,麻醉学科将进一步加强与基础医学、转化医学和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