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发布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5-09-22 17:33:30
图片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年第8期发表了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等制定的《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内容涵盖各类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概况、安全性、有效性、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其他获益以及其在长期体重管理中的作用,旨在为体重管理临床医师提供指导。

《共识》介绍,目前我国已获批体重管理适应证的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主要包括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如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以及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GLP-1/胰高糖素(GCG)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

《共识》强调,肠促胰素类减重药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包括用药前临床评估、剂量滴定和剂量维持。用药前应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首先明确患者肥胖的病因和类型,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仅适合于原发性肥胖患者;进一步评估肥胖相关代谢异常与合并症,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适用于肥胖,或超重且有1种及以上代谢异常和(或)合并症;尤其应评估患者可能存在的药物使用相关风险和禁忌证,包括胰腺炎、甲状腺髓样癌等。剂量滴定方面,《共识》建议肠促胰素类减重药通常从最低剂量起始,每4周增加1个剂量。在剂量滴定阶段完成后,尽可能达到推荐的最大维持剂量,建议可较长时间维持治疗。

《共识》详细阐述了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管理措施。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腹泻、便秘、呕吐等。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还包括与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时低血糖风险增加、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胆石症、心率升高、过敏反应、注射部位反应、急性胰腺炎等,但发生率均较低。此外,肠促胰素与甲状腺C细胞肿瘤的关系尚不明确。对于胃肠道不良反应,可采取“3E”策略,即教育和解释,递增至合适的剂量,以及有效管理胃肠道不良反应。同时,《共识》还强调了对胆囊疾病、急性胰腺炎等风险的监测与评估,确保治疗安全。

针对老年人、肌少症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共识》给出了具体的使用建议。老年超重/肥胖患者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年轻成人相似,但减重速度宜放缓,并额外关注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应对,避免营养不良和肌少症。肝功能、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无须调整剂量,但重度肝功能、肾功能损害患者应慎用。由于我国尚未批准任何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用于儿童/青少年,因此暂不推荐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使用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