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后,为何医生如此不想上班?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种弥漫性的、深沉的疲惫感,取代了往昔节后惯常的“忙乱与调侃”,一刷朋友圈,满屏都是“不想上班”。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这种“不想上班”的情绪似乎尤为强烈和普遍。这不再是简单的“假期综合征”,而是交织着年度累积的职业倦怠、系统性的压力与失落感的复杂情绪。
国庆后第一天的晨交班,咖啡浓得化不开,每个人眼底都藏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倦意。没有往日的玩笑,一种“懂的都懂”的沉默在蔓延。
“不想上班”——这句往年节后也会出现的调侃,在今年却显得格外沉重。它不再是一句随意的吐槽,而是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集体情绪,是身体和心理在发出共同的呐喊:我需要喘口气。
击穿阈值的多重压力
这种弥漫的情绪,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性的职业倦怠。这种倦怠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慢性职场压力导致的综合征”,核心症状包括能量耗竭、对工作产生疏离感,以及自我感觉“工作无效能”。今年,多重因素汇聚成一场“完美风暴”,彻底击穿了许多医生的承受阈值。
1.身体的过劳:连轴转的“无底洞”
中国医师协会2024年发布的《中国医师职业状况白皮书》里有组触目惊心的数据:85%的医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60%的医生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23%的医生曾在工作中晕倒过。
今年9月初,上海一位45岁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医生在短视频中公布了自己的病情:“大家好,我今年45岁,我也脑梗了。”根据他晒出的磁共振报告,显示确诊为“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也就是俗称的“腔梗”。李医生表示,脑梗的高危因素他唯一符合的就是“过劳”了。
山东济南一位科主任也无奈地透露:“我科室医护加起来近30人,三分之二是女性,三分之一是男性,平均年龄在40岁。男的全部有慢性病,不是高尿酸就是高血压,两位男医生还有糖尿病;女性普遍乳腺有问题,今年体检这些女职工查出来宫颈腺囊肿的又有一大堆。”
2.情感的耗竭:当共情成为奢侈品
比身体过劳更可怕的,是情感资源的枯竭。
根据Physicians Foundation的最新调查,超过一半的医生表示经常有倦怠感,更有57%的医生报告说,自己经历过不适当的愤怒、情绪失控流泪或莫名的焦虑。更让人揪心的是,与2024年相比,更多医生承认自己开始从家人、朋友或同事中“退缩”,这个比例从38%上升到了46%——他们不是不想社交,是真的没力气再去维系关系了。
3.系统的挤压:在缝隙中挣扎的尊严
“要是每天只用在诊室里给病人看病,我能干到退休。”一位从医二十年的老医生感叹道。
真正让医生心累的,不是病人太多,工作太累,而是开会、填表这些琐事,以及系统性的“磨损”。DRG/DIP医保支付改革下,医疗行为被简化为数据指标,医生在诊室里既要应对复杂病情,又要提防潜在的医患冲突。
多开一项检查,怕被贴上“过度医疗”的标签,少开又怕漏诊担责。如今当医生,得是全科人才:既要懂医术,还得学法律,甚至要练出“读心术”。
4.尊严的侵蚀:在放大镜下行医
近期,辽宁省新民市人民医院的影像科沈主任,因为检查单上一处拼音输入失误,在网络舆论中公开道歉。因为一个输入错误,网友拍下视频发到网上。一夜之间,这位年届花甲的老医生被推上热搜。
“60岁还在一线读片,我原以为是坚守,现在倒像个笑话。”有医生在转发这条新闻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评论。这条评论下的回复里,一半都是“我也不想上班了”
某医院脾胃科的李主任,因为拒绝患者加塞,被患者的朋友拍了视频发在网络平台,还配了句文案:“借把脉摸女患者的手,还故意不让人优先看诊”。帖子发出不过一天,网络上的谩骂像潮水一样向他涌来。尽管最后报警澄清了事实,但这份小心翼翼,慢慢磨掉了他们对职业的热情。
当医生成为“高风险低回报”的职业
1.投入产出失衡:漫长的培养周期与不对等的回报
给人看病需要巨大的时间成本,包括5年本科、3年规培和3年的研究生学习,之后还有博士和博士后阶段。进入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城市的大医院,学历至少要达到博士水平。这些加起来,学习的时间差不多要10年左右。
在这10年间,同龄人可能已经年薪几十万,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30岁的医生还在科室里担任青壮劳力,经常熬夜查房,值不完的夜班。
更关键的是,随着医保改革压缩医院收入,医生的钱包持续缩水。之前曾有一项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医务人员薪资2024年下降占比达到57.9%,这一比例相比前一年增加了20%。现在每两个医生护士中就有一个工资打折,有些医院甚至出现30名医生分4万绩效的情况。
2.职业吸引力的下降:“边缘化”的医务工作者
正如前段时间发表的《热议!医生正在被社会边缘化?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职业降级”?》文章所说,2025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情况出现了明显下滑。曾经备受追捧的临床医学专业如今成了天坑,在医学生圈子里甚至流传着 “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这样的话。结果是超过六成的医学生表示如果能重来绝不会再选医学,其中四成已经在认真考虑转行。
那我们该如何留住医生呢?
我想,这需要的是系统性的变革,而非仅仅依赖个体的韧性。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