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内科说能用,外科说禁用!急腹症镇痛之争吵了7年,医生到底听谁的?

来源:
康迅网
2025-10-11 14:46:15

面对痛苦呻吟的急腹症患者,一边是内科教材明确建议镇痛,体现人文关怀;另一边是外科教材严厉警告禁用,以免掩盖病情。这场持续了7年的“教科书级”吵架,让一线医生在临床决策中陷入两难。

“医生,快给我用点止痛药吧,太疼了!”

这是临床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然而,对于腹痛原因不明的急腹症患者,这简单的一句诉求,却成了临床医生最难做的决策之一。

更让人困惑的是,被誉为临床“圣经”的国家规划教材——《内科学》与《外科学》——在这个问题上已经针锋相对了整整7年,让许多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和规培生们无所适从。

教科书“打架”7年,愈演愈烈

这场争论始于2018年,当时发布的第9版教材首次将分歧摆上台面。

《内科学》:积极镇痛,主张人文关怀

从第9版教材到2024年更新的第10版教材,《内科学》在“腹痛”章节中态度一贯明确:“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止痛剂会掩盖腹部体征或引起病死率,致残率升高”。

图片

第9版《内科学》

图片

第10版《内科学》

其核心建议是:使用小剂量吗啡(如5 mg或0.1 mg/kg),认为这样不仅能缓解患者痛苦,更有助于患者配合检查,从而发现阳性体征。

《外科学》:诊断优先,严禁强力镇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科学》的态度同样坚决。在第9版中,它明确规定“诊断尚未明确时,禁用强效镇痛剂”。而在最新的第10版《外科学》中,更是“点名”了《内科学》所推荐的吗啡,将其列入禁用范围,担心其会掩盖病情发展,导致误诊延误。

图片

第10版《外科学》

一边是“建议使用”,一边是“点名禁用”。这场核心教材的“神仙打架”,让身处临床前线的医生们陷入了理论的漩涡。

理论丰满,骨感的是临床

那么,除了教科书,其他的权威声音怎么说?

专家共识已趋向开放。例如,2021年发布的《成人非创伤性急腹症早期镇痛专家共识》就提出了“早期镇痛”概念,支持在初步评估后,即使病因未明,也可由有资质的医生使用镇痛剂。

image.png

成人非创伤性急腹症早期镇痛专家共识

但临床现实的双手却依然被束缚。有研究显示,尽管有近半数医生在理论上不反对镇痛,但真正敢在病因明确前用药的,仅占24.2%。

巨大的差距从何而来?

一位三甲医院急诊科主任道出了真相:“教材和共识是理想状态,而临床充满了不确定性。”他进一步解释:“很多时候,我们担心的不是药物本身,而是用药后患者的反应。疼痛一缓解,部分患者的警惕性就松懈了,认为‘不疼=病好了’,依从性急剧下降,拒绝进一步的检查,甚至要求出院。一旦是主动脉夹层、肠缺血等致命性疾病,后果不堪设想。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康迅网曾进行过一次相关的投票,共有185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77人(41.62%)会用镇痛剂,108人(58.38%)不会用镇痛剂,进一步凸显了临床实际与理想之间的落差。

image.png

在理想与现实间走钢丝

在教科书之争和现实困境的夹缝中,一线临床医生们摸索出了一套更具操作性的“中间路线”。

Step1:分级镇痛策略

对于剧痛难忍的患者,为了避免疼痛性休克且体现人文关怀,可酌情使用弱效镇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解痉药(如山莨菪碱)。

对于疑似外科急腹症的患者,需要对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保持高度警惕,严格遵循外科原则。

Step2:“镇痛-检查”同步进行

用药的同时,必须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是为了缓解您当前的痛苦,便于我们更好地检查,但病因尚未查明,绝不能掉以轻心。”并立刻安排、催促完成关键性检查(如CT、超声等),抓住疼痛缓解后患者依从性稍高的“黄金窗口期”。

Step3:充分沟通与知情同意

任何决策都必须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告知镇痛的必要性与潜在风险,并获得他们的理解与配合,将医疗决策转化为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

图片

《内科学》与《外科学》长达7年的争论,并非简单的谁对谁错。它反映了现代医学观念的演变:从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演进。内科更侧重患者的整体感受与体验,而外科则坚守着诊断明确性的铁律。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这场争论提醒我们,教科书是路标,而非枷锁。最终的决策,需要我们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医院的资源配置和自己的临床经验,作出最有利于患者的安全选择。

互动话题:

您在临床中遇到未明确诊断的急腹症患者,会使用镇痛剂吗?您更倾向于哪种镇痛方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经验和见解!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