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丨王学义教授:构建全生命周期心理防护网,让健康心态触手可及
深夜写字楼的灯光依然明亮,地铁车厢里年轻人攥着手机反复刷新闻,朋友圈中“又失眠了”的动态隔三差五跳出——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切片,正拼凑出当代人的精神健康图景:当“内卷”“焦虑”“情绪内耗”成为高频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场关于心理健康的集体觉醒。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本年度主题聚焦“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不仅是一次全球性的健康倡议,更是对当下社会痛点的精准回应。神经时讯特邀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学义教授从多维度解读主题内涵、剖析群体需求,为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提供专业洞见。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心理问题检出率已达37.2%,其中抑郁/焦虑障碍占比超60%。王学义教授指出,抑郁焦虑已非孤立的个体心理问题,而是突出的公共卫生健康和社会议题,其高发的原因之一是社会结构性压力与个体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
目前,经济压力、职场竞争、复杂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压生态系统”,该系统以不确定性强、竞争性高、资源分配紧张为显著特点。这种环境会持续激活个体应激系统,引发慢性心理耗竭。当长期社会压力超出个人心理资源与应对技能承载范围时,个体易出现多重问题。一是认知超载,快节奏、多任务的生活与工作模式导致注意力出现碎片化、决策疲劳的问题,进而产生失控感;二是价值感危机,内卷化竞争造成个体易陷入焦虑,成就感与情绪价值感被不断削弱;三是社会支持削弱,高强度工作挤压家庭与社交娱乐时间,削弱了保护性的放松愉悦感。
对此,王学义教授强调,“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需跳出单纯个体治疗的局限,转向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一方面要推动“心理健康主流化”建设,鼓励企业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审视并改善职场文化;另一方面需通过公共政策缓解民生压力,例如建设普惠的“社会心理免疫系统”,在社区、职场广泛开展无病耻感、无污名化的心理支持与压力管理课程。通过多维度建设,构建既能治疗“心理伤痛”,又能主动创造健康心理环境的社会支持体系。
现有数据表明,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已达8.9%,且女性抑郁检出率(25.3%)显著高于男性(18.1%),针对这些高危群体的特殊性,王学义教授提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需依托不同场景,构建差异化的支持系统。
在校园层面,应建立“筛查-预警-干预”一体化体系。采用标准化量表与诊断工具开展定期普筛,对检出的重点学生群体,提供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团体健康教育与个性化辅导,帮助其掌握情绪管理技巧,能够做到接纳自我、改变自我。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对心理症状的早期识别能力,并设立学校“心灵驿站”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特别是构建医院-学校-社区-家庭为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共管的理念。
社区层面管理的关键是打造“安全港湾”,通过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基地,提供匿名咨询服务;重点发展朋辈支持项目,招募康复良好的青年担任“同伴支持员”,以自身经历提供情感共鸣式陪伴,期望通过有效降低病耻感,改善青少年心理问题。
职场层面需重点关注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等高危群体,企业应将心理健康纳入员工管理范畴,免费提供心理咨询资源,推动建立“心理健康假日”等支持性制度,营造允许个体表达主张、主动寻求帮助的文化氛围。
王学义教授特别指出,精准化心理健康管理的核心在于主动发现、早期介入、场景适配,通过构建多层次、有温度的支持系统,让有需求者能看到、能获得、能受益。
当下,突发应激事件(如灾害、重大变故)与长期生活压力(如房贷、育儿)常成为焦虑抑郁的触发因素。王学义教授将外部诱因与心理问题的关联机制概括为“应激-认知-生理心理反应”三重效应。
首先,重大应激事件或慢性压力会过度激活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等压力激素水平持续升高;其次,持续的心理生理唤醒会耗竭个体大脑与内环境资源,引发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伴随躯体化症状与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催生“灾难化思维”等歪曲认知;最后,心理生理反应与负面认知的交互作用一旦固化,会突破个体心理生理韧性阈值,易出现失眠、焦虑、抑郁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身疾病。
基于这一机制,王学义教授认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主题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助力公众建立“应激-心理”主动防护意识,打造社会层面的“心理免疫系统”。具体可通过三方面推进:一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公共服务、新媒体等渠道开展宣传,让大众知晓应激反应的正常性,掌握科学应对方法,避免问题积累成疾;二是建设心理健康基地,在学校、社区常态化开设“心理韧性”“压力管理”等课程,教授正念调节、情绪调节、问题解决等实用技巧;三是推动筛查常态化,在社区中心与职场年度体检中引入简单保密的心理压力筛查,像监测血压一样关注心理状态,实现早期识别与干预,减少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与污名化。
在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王学义教授真诚呼吁:“希望大家在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能有个好心情。”这不仅是对个体的温馨祝福,更是对“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主题的深层诠释——心理健康服务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等到问题发生才去治疗,而是构建一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心理防护网”。当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情绪成本,当社区开设更多“心灵驿站”,当学校教会孩子与压力和解,当每个普通人都能坦然说“我需要帮助”,我们终将迎来这样的未来:心理健康如同呼吸般自然,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幸福底色。这或许就是对这个特殊日子最好的纪念——不是某一天的关注,而是365天不间断的守护。
王学义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名誉主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之名医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理与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理事长
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在国内外发表文章382篇,著作59部。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