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世界精神卫生日丨精神分裂症诊断治疗全流程,附2025指南用药推荐

来源:
神经时讯
2025-10-11 16:09:05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WHO呼吁“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而精神分裂症作为致残率最高的重性精神障碍之一,其早诊、优治与全程管理仍是临床的最大挑战。本期内容基于《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25版)》,梳理精神分裂症诊断、治疗相关推荐意见,以飨读者。

01



危险因素



表1 常见危险因素

3972e09f-e5a9-46dd-91f3-806b95dd2f67.png
02



临床表现



a66a1341-6303-44f0-b41d-a5dac335f701.png

Image图1 常见临床表现

1.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者

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病情的不断加重最终可导致患者丧失社会功能,需要长期住院或反复入院治疗。

2.首次发作者

至少有1个阴性症状,35%~70%的患者在治疗后仍然有持续的、显著的阴性症状。

03



疾病诊断



1.病史采集

采集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和家族史。

(1)注意事项

①尽量全面关注患者的症状,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情感症状及社会功能等。

②若患者有相应的病历资料,应详细阅读以了解其既往病情。

③从患者及知情者等多方面充分收集病史,向知情者采集病史前,尽量取得患者同意;若患者与知情者的回答有所矛盾,应分别询问。

④病史采集中重视对患者的观察信息,如仪容仪表、步态、动作、表情、体态和精神状态等,形成对患者的初步判断,寻找诊断线索,避免先入为主而影响临床判断。

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增强家属的信任。

⑥对于不合作患者,注意沟通技巧,保证病史的完整与准确。

(2)采集流程

Image3f755ac1-979d-4c3e-88b2-2827b3c3d9a4.png

图2 病史采集流程

2.精神检查

精神检查主要包括定式检查、半定式检查和不定式检查,常见量表有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交谈检查表(MmNI)、复合性国际诊断用交谈检查表(CDI)以及DSM-V轴I临床定式检查(SCID-I)等。

3.躯体与辅助检查

(1)躯体检查: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神经系统检查、躯体外伤或瘢痕、其他。

(2)物理检查:心电图、脑电图、CT/MRI影像学检查、相关电位检查。

(3)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性激素水平、脑脊液检查、妊娠试验、毒理学检查、基因检测、药物浓度监测。

4.依从性评估

依从性实质是指“患者的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目前通过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两种方式,对患者依从性进行判断。

5.检查要点

表2 患者检查要点

81d332c3-572b-4622-acc7-2464385b2d61.png

6.评估标准

(1)阳性症状

包括持续性妄想、持续性幻觉(听幻觉最为常见)、思维形式障碍(如思维松弛、思维脱轨或思维不连贯)、严重行为障碍(行为怪异、无目的性及非目标导向性)以及被动体验。

表3 阳性症状评估标准

Image

注:表中为示例症状,无需包含所有。

(2)阴性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抑郁发作或者环境刺激不足以及阳性症状亦可导致继发性阴性症状,常见包括情感受限、情感迟钝/淡漠、言语贫乏、意志减退、社交及快感缺乏。

表4 阴性症状评估标准Image4196924c-521d-42d7-9429-684cf159cb9a.png

(3)其他症状

根据患者病史采集、辅助检查等情况,对以下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①抑郁症状指个体表达的抑郁心境或表现为一种症状(如落泪、压力表现)。

②狂躁症状指情绪高涨、欣快、易激惹或膨胀的心境状态,包括伴随着精力和活动增加的不同情绪状态间的快速变化(即情绪不稳)。

③精神运动症状包括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过度运动活动、精神运动性迟缓以及畸张症。

④认知症状包括信息加工速度、注意力、定向力、判断、抽象思维、语言或视觉学习以及工作记忆在内的任意领域的认知障碍。

7.诊断标准

表5 精神分裂诊断标准

30839f65-1c21-46c5-afd7-e7d8b3183f3b.png
cbdf9f8b-3d4a-487b-8e77-286676c132ca.png

图3 诊断流程

04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表6 常见抗精神药物

13f1b595-d21b-4103-8c5a-b57b2c5bb41b.png

2.药物选择

(1)各种抗精神病药物(除氯氮平外)之间疗效差异证据不足,不良反应差异显著,抗精神病药物选择时重点考虑不良反应差异(1A)。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倾向于推荐除氯氮平外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1B)。

(2)换抗精神病药物常基于疗效不佳、功能恢复不理想、不良反应难以耐受或患者偏好(1B)。疗效不佳时,应确认剂量充分且依从性良好,观察时间推荐2~4周(1B)。

(3)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治疗后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1A)。

(4)推荐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并持续监测疗效及不良反应(1B)。多数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治疗剂量不应低于最低目标剂量(1B),对于首次发作和1~2次复发患者,建议根据药物的剂量-反应曲线选择相应剂量维持治疗,而多次复发患者建议使用较高剂量维持治疗(2C)。如果患者疗效欠佳或不能耐受当前药物治疗方案,可以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1B),推荐使用交叉滴定换药策略(1C)。

(5)抗精神病药物长效针剂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推荐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维持治疗(1A)。对于首发及病程早期患者,可以结合疗效及患者意愿使用长效针剂(2B)。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