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不仅是头孢,这些药也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来源:
全科学苑
2025-10-11 16:34:42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指服用某些药物后饮酒或摄入酒精引发的一系列急性中毒反应。这一命名源于双硫仑,一种用于戒酒治疗的药物,其通过干扰酒精代谢使饮酒者产生强烈不适,从而达到戒酒目的。当其他药物也具有类似作用时,便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搏动性头痛、头晕、眼结膜充血、视物模糊、出汗、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1]。


正常情况下,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经过两步代谢:


1.乙醇在乙醇脱氢酶(ADH)作用下转化为乙醛


2.乙醛在乙醛脱氢酶(ALDH)作用下进一步代谢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乙醛是一种有毒物质,正常情况下会被迅速代谢清除。但当某些药物抑制了ALDH酶的活性时,乙醛无法及时分解,在体内大量蓄积,从而引发一系列中毒症状——这就是双硫仑样反应的本质。


那么,究竟哪些药物会引发这种反应呢?


提起“双硫仑反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头孢类抗生素。俗话“头孢就酒,说走就走”广为流传,正是对此现象的形象描述。然而,能与酒精产生危险反应的药物绝不止头孢一种。以下分类总结了临床常见及容易被忽视的高风险药物[2]。 


PART 0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类抗生素与酒精相互作用是最广为人知的组合。


作用机制:许多头孢菌素(尤其是部分二代、三代品种)分子中含有N-甲基四唑硫基团(MTT基团),其代谢产物可竞争性抑制ALDH酶,从而阻断乙醛代谢,引发典型的双硫仑样反应。


常见高风险品种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替安、拉氧头孢、头孢尼西等。


PART 02


硝基咪唑类



典型代表:甲硝唑及其衍生物(替硝唑、奥硝唑等)。


作用机制:甲硝唑分子中同样含有甲硫四氮唑结构,可抑制线粒体ALDH,使乙醛蓄积。


重要提醒:甲硝唑各种剂型(包括口服、静脉、栓剂)在用药期间饮酒均可诱发严重反应。服药期间及停药后至少48~72小时内严禁饮酒。


PART 03


硝基呋喃类抗菌药



代表药物:呋喃唑酮(痢特灵)、呋喃妥因等。


反应特点:同样可干扰乙醛代谢。服药期间饮酒,患者可出现严重颜面潮红、心悸等症状。


PART 04


磺酰脲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第一代氯磺丙脲尤为明显。


作用机制:酒精可抑制肝糖异生,加重降糖药的低血糖作用;同时降低机体对乙醇的耐受性。约35%服用氯磺丙脲的患者饮酒后会发生“酒精样面红反应”。


重要提醒:糖尿病患者服用此类药物期间应绝对禁酒,既防低血糖,又避免双硫仑样反应。


PART 05


双胍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等。(严格来说乙醇与此类药主要相互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但一些文献也将其归入“双硫仑样反应”范畴[3])


反应特点:酒精可加强降糖作用导致血糖骤降,表现为出汗、心慌等交感兴奋症状,与双硫仑反应相似。因此降糖治疗期间务必戒酒。


PART 06


其他可能诱发反应的药物



以下药物虽然机制各异且证据有限,但临床需保持警惕:


  • 异烟肼(抗结核药):可影响吡哆醇代谢及儿茶酚胺水平,偶有饮酒后面红头痛的报道[4]。


  • 别嘌醇(痛风药):与酒精合用有导致面部潮红的不良反应记录。


  • 华法林(抗凝药):虽不直接抑制ALDH,但个别案例显示患者抗凝期饮酒出现类似乙醛中毒反应[5]。


  • 硝酸甘油、长效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与酒精均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两者叠加可致严重低血压和晕厥,被部分文献归入“双硫仑样”效应范畴。


  • 他克莫司注射液(免疫抑制剂):注射液中常含酒精成分,有报道提示静脉使用时饮酒可诱发双硫仑样反应[6]。


PART 07


警惕含酒精的药物制剂



除了直接饮酒,许多药物制剂本身就含有酒精成分,使用这些制剂时同样可能诱发双硫仑样反应,这一点常被忽视。


常见含酒精的药物剂型:


1. 口服液、糖浆剂:藿香正气水(酒精含量可达40%)、十滴水、复方甘草合剂、部分中成药口服液等。其中藿香正气水的酒精含量甚至堪比白酒,是最常见的“隐形酒精源”。


2. 酊剂:颠茄酊、橙皮酊、复方碘溶液(鲁戈氏液)等,这类制剂通常以酒精作为溶剂。


3. 注射液:部分品牌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他克莫司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等,酒精在其中起助溶作用。


4. 外用制剂:各种酊剂、含酒精的搽剂等。虽为外用,但酒精仍可经皮肤吸收入血,尤其是大面积使用时。


参考文献:
[1]Disulfiram-Like Reaction With Metronidazole: An Unsuspected CulpritKunal D, Sharma A, Agarwal P, et al.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with metronidazole: an unsuspected culprit[J]. Cureus, 2019, 11(10): e5850.
[2]Pharmaceutical Agents Known to Produce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Visapaa JP, Tillonen JS, Kaihovaara PS, [3]
杨希, 崔军华, 唐雪花. 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 2021, 37(6): 982-986
[4]Karamanakos PN, Pappas P, Boumba VA, et al. The alcohol intolerance produced by isoniazid is not due to a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despite aldehyde dehydrogenase inhibition[J]. Pharmacology, 2016, 98(5-6): 267-272.
[5]Roth JA, Mikulich-Gilbertson SK, Helzer LJ, et al. Alcohol misuse, genetics, and major bleeding among warfarin therapy patients[J]. Pharmacogenomics J, 2015, 15(4): 316-326.
[6]Morales-Molina JA, Mateu-de Antonio J, Grau S, et al. Alcohol ingestion and topical tacrolimus a disulfiram-like interaction[J]. Ann Pharmacother, 2005, 39(4): 772-773.Morales-Molina JA, Mateu-de Antonio J, Grau S, et al. Alcohol ingestion and topical tacrolimus a disulfiram-like interaction[J]. Ann Pharmacother, 2005, 39(4): 772-773.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