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继往开来守初心 学术为本启新程——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5-10-11 17:54:35

9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承办,广东省医师协会康复科医师分会协办,以“继往开来、学术为本”为主题,是分会换届后第十三届委员会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承前启后,意义重大。

图片

开幕式现场

图片

周谋望主任委员致辞

 开幕式  逆风相聚,共燃学术热情

开幕式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医学科醒狮舞启幕,既展岭南文化特色,更显康复医学活力。虽遇超强台风“桦加沙”,千余名专家学者仍逆风赴会。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谋望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对到场嘉宾逆风而行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他指出康复医学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世界神经康复联合会主席Volker Höemberg教授呼吁国际协作;广东省医学会会长黄飞介绍了广东康复医学科室多年来的发展成果;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强调需坚守“学术为本”,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秘书长、中日友好医院江山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春麟医师共同主持。

 特色讲坛  创新形式,点亮学术盛宴

本次大会主旨演讲包括学科交叉讲坛、国际交流讲坛、先辈纪念讲坛、主任委员讲坛四大板块,以创新形式与深化内涵成为大会亮点,彰显学科多元发展活力,其中学科交叉讲坛、先辈纪念讲坛是大会首次设立的创新板块。

学科交叉讲坛:聚焦“医工融合”核心命题,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李小俚教授、清华大学高小榕教授两位跨学科专家,破解康复技术转化难题。李小俚教授以“面向康复的多模态神经调控技术”为题,提出“脑机接口+神经调控”融合理念。他指出,单一模态调控存在精度不足、个体差异大等问题,而整合电、声、光等物理因子,结合脑电实时监测脑状态,可构建“诊断-调控-评估”闭环系统。未来通过物联网技术链接医院、社区与居家场景,让多模态调控从“院内治疗”延伸至“家庭康复”,解决康复周期长、患者依从性低的痛点。高小榕教授在线分享“脑机接口:一种‘脑在环’的通信系统”,突破传统“脑机接口仅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认知。高教授提出,未来脑机接口需向“舒适穿戴”“低功耗”方向发展,如与眼镜、耳机等日常设备融合,让康复技术更贴近生活。

国际交流讲坛:Volker Höemberg教授解析“未来神经康复的脉络与机遇”,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冯武威教授聚焦“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卒中康复中的演进与展望”,每场报告后设问答环节,促进国际前沿理念与本土实践的碰撞。

先辈纪念讲坛:为传承老一辈康复人的学术精神与职业操守,大会设立“先辈纪念讲坛”,由陆军军医大学刘宏亮教授主讲,缅怀我国康复医学奠基人之一、陆军军医大学吴宗耀教授,引发全场共鸣。通过珍贵的手稿、照片与临床案例,还原吴教授的学术生涯。他提到,吴教授作为我国首位康复医学博士生导师,即便在病榻之上,亦未停下学术耕耘的脚步,深夜的邮件里满是专业的指导与对工作的热忱。更令人动容的是,吴教授生前坚持“每会必录、每学必记”,其读书笔记涵盖理疗、神经电生理等领域,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如今这些资料已成为科室的“学术瑰宝”,供青年医师学习参考。“没有一天不看书,没有一天不想专业问题”,刘宏亮教授用吴教授的这句话总结其治学态度,并分享了传承实践:科室至今保留吴教授的办公室,定期组织“读手稿、学案例”活动;延续其“临床问题驱动研究”的理念,在烧伤康复、神经电生理领域持续突破,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天津港爆炸等突发公共事件的伤员康复。

主任委员讲坛:以“临床技术-科研管理-学科发展-老年康复”四大维度展开研讨,多维度呈现学科发展关键命题。周谋望教授对“骨折康复病理生理”的阐释,深度诠释了他在康复医疗中密切结合临床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以病理机制为内涵的功能康复”的最新理念。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成奇教授解析“有组织科研驱动康复高质量发展”,为公卫与临床结合的康复科研路径提供参考。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昔权教授探讨“经颅超声刺激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华教授展望“成对关联刺激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的实践”;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楚怀教授剖析“脊柱侧弯康复理论与实践”,从骨科、神经康复等细分领域展现技术创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公维军教授提出“康复治疗的协同思维与实践”;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大学白定群教授分析“康复医学的科学研究现状比较及发展思考”,在学科发展维度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区域协作提供思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李建华教授分享“尿失禁患者的脑功能改变循证医学证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全教授聚焦“老年智能康复”,从临床循证与技术创新双重视角,探索老龄化背景下康复服务的升级路径。

 成果与展望  凝心聚力,共谱发展新篇

本次大会除四大特色讲坛外,还设15个分会场、4个培训班、1个病例展示及1个青年英文演讲展示,安排113个专题报告、374个口头发言、432篇壁报交流,且每个报告、发言结束后均设置5分钟听众交流时间,还实时邀请听众对讲者打分,强化互动性与学术评价性。大会内容覆盖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重症康复、智能康复等核心领域,呈现“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多学科协同”的完整学术链条,既实现了技术创新与精神传承的双向赋能,也搭建了国内外康复界深度对话的平台。当前康复医学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负担加重、人民对高质量医疗需求增长的三重挑战,需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完善“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服务体系。

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领域的学术实力与凝聚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国康复同仁将以“继往开来”的使命感、“学术为本”的专注力,携手突破技术瓶颈,创新服务模式,让康复医学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谱写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