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医生又背锅?四川一医院被爆“家属献血才能手术”,官方回应

来源:
康迅网
2025-10-13 17:08:36
“家属不献血,手术就得等。”
近日,武胜县中医医院因一则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对话视频被推上舆论风口。视频中,医护人员关于献血的表态引发了“变相强制”的质疑,而医院随后“血站血液告急,只能保证急诊用血”的解释,则揭示了事件背后更为复杂的临床现实。

图片

图片
图片

择期手术用血困境

图片
10月10日,四川武胜县中医医院一位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家属被告知:家属最好能参与献血,否则可能影响手术安排。这段对话被患者家属记录并在网络传播,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中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医护人员提及“不献血就得等”的表述;沟通过程中双方的情绪变化;以及最终医护人员无奈转身离去的画面。
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看,这表面上是一起医患沟通事件,深层却反映了基层医院择期手术用血的普遍困境。
武胜县卫生健康委事后回应称,医院并未强制要求献血,而是“提倡”献血,这样“用血的费用就会低一点”。经协调,患者的手术已安排于10月13日进行。
图片

被误解的规则,最伤医生

图片

对于非急诊科室的临床医生而言,武胜县的情况并不陌生。

广安市血站血液库存紧张已非一日之困。在这种背景下,医院血库不得不实施严格的临床用血分级管理:优先保障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用血,而对非紧急的择期手术,则采取更为审慎的用血审批。
一位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输血科主任表示:“我们每天都面临这样的抉择——有限的血液资源应该优先给谁?是给车祸大出血的患者,还是给等待了数周的择期手术患者?”
这种资源分配的矛盾在基层医院更为突出。与大型医疗中心相比,他们在血液调配和储备上面临更多限制。当血库告急时,鼓励家属参与互助献血成为许多医院不得已的选择。

如果说“优先用血”是客观规则下的无奈,那么“献血换用血”的沟通困境,才是让医生最委屈的“背锅现场”。

但公众对这套规则的理解,始终隔着一层厚厚的信息差。我们采访了多位临床医生,发现大家对“用血费用”的误解主要有两点:
误解一:“献血是无偿的,用血为什么要收费?”
很多人不知道,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免费用血”政策,但这里的“免费用血”指的是血液本身的采集、检测、储存成本由政府承担,患者需要支付的是“用血服务费”(如配血、输注等医疗操作)。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笔费用通常由医院代收。一位输血科医生解释:“血站给医院结算的是‘血液成本费’,而患者缴纳的‘用血服务费’是另外的。但因为都是通过医院窗口交费,家属很容易混淆,觉得‘我献了血,医院还收我高价’。”
误解二:“医生不让我献血,就是想赚我钱。”
在血荒时,很多医院会动员家属互助献血(即家属献血后,患者可优先使用等量血液)。但这种动员一旦被患者解读为“不献血就不手术”,就会演变成矛盾。
“我们真的不是威胁。”一位急诊科医生委屈地说,“上周有个失血性休克的产妇,血库O型血只剩2 U,我们一边给她用库存血维持,一边联系家属互助献血。结果她丈夫冲进来吼:‘你们是不是要逼我献血?不献就见死不救?’我们只能反复解释:‘您献了血,她能更快用上匹配的血;如果不献,我们只能等血站调度,但她现在随时可能……’话没说完,他已经摔门去投诉了。”
更讽刺的是,即便家属最终同意献血,后续的用血费用也可能引发新的矛盾。有位患者家属献了400 ml血后,发现患者仍被收取了几千元用血费,当场质疑:“不是说献血就能免费用血吗?你们是不是骗我?”
医生们这才意识到,公众对“互助献血”的认知,还停留在“献血=直接给患者用血”的朴素理解,而背后的成本核算、血液调配流程,几乎没有渠道能让患者知晓。
图片

医生不该是血荒的“情绪出口”

图片

我们回到这起事件的本身!武胜县中医医院的做法,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救”。在血库告急的情况下,医院只能优先保障急诊手术的用血需求,而对于非紧急的择期手术,鼓励家属参与互助献血成为缓解血库压力的方式之一。

在视频下方,有网友从“血库供需失衡”的现实出发,对医院的处境表示理解:“医院其实也在背黑锅,车祸、产妇大出血这些急诊手术,医院向血站拿血还容易些,但择期手术想拿到血太难了”

另一网友补充道:“涉事手术是非必要急救的择期手术,晚几天甚至下个月做都可以,血库的血本来就该留给真正救命的急诊,这种情况下医院鼓励家属献血,其实也能理解”

血库的血很多吗?其实一点都不!

数据不会说谎:2022年我国无偿献血人次超1600万,采血量2760万单位,看似充足,但人均用血量却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长。叠加疫情后献血人数波动、高校学生(传统献血主力)返乡等因素,多地血库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但解决血荒,从来不是医生或患者单方面的事。

那么又会延伸出另一问题:患者的公平就医权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之间如何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明确规定献血必须自愿,任何形式的强制献血都与法律精神相悖。然而,当“鼓励”与“手术安排”产生关联时,其边界变得模糊。
临床医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维护患者利益,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现实的资源约束。一位外科医生坦言:“向患者家属解释需要互助献血时,我最担心他们理解为‘不通融就不做手术’,但这种沟通又不可避免。”
更为复杂的是家属的特殊情况:如果家属因年龄、健康状况或其他合理原因无法献血,患者是否就应承受手术延迟的风险?这又引发了关于替代保障机制的讨论。








对临床医生而言,武胜事件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沟通反思契机:如何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既坚守医学伦理,又妥善处理临床现实矛盾?
或许,答案不在于单个医院或医生的选择,而在于整个医疗系统对用血保障机制的重新审视与完善。当下一台手术因“血荒”而面临延迟时,我们希望医生和患者都能有更明确的选择路径和更充分的制度保障。
愿我们能少一些“医生又背锅”的唏嘘,多一些对规则的理解、对系统的反思。毕竟,守护生命的路上,医生和患者,本应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