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麻醉学组亮点介绍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器官移植麻醉学组 赵晶
中华医学会第30次麻醉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8—21日在厦门召开。器官移植麻醉学组将以“精准监测、循证管理、跨物种与新术式”为主线,聚焦心、肺、肝三大器官移植全流程麻醉管理与质量提升。
本次学术单元的第一看点是异种移植的前沿探索:聚焦猪源器官的麻醉策略,从动物诱导与维持、术中循环管理到器官特异免疫抑制与ICU衔接,讨论安全边界、伦理监管与临床转化路径。第二看点是肝移植的技术与数据双驱动:在成人活体供肝等新术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总结麻醉实践与知识更新,同时引入“并发症数据模型分析”,展示如何用临床数据库进行风险分层、早期预警与质控闭环,促进同质化与质量改进。与此同时,麻醉科ECMO的应用问题贯穿多场报告,结合重症患者移植、困难气道、心跳骤停等病例,梳理ECMO在相关领域的作用及流程方案。第三看点是心脏移植的血流动力学精细化管理:围绕左/右心功能维持、容量与血管活性药物配伍、机械循环支持耦合策略,兼顾脑肾等脏器保护与止血/输血决策,形成可操作的目标值与路径。第四看点是肺移植的监测升级: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被确立为“必备监测”,重点展示右心功能评估、容量状态判读以及再灌注期对肺动脉/肺静脉吻合口的动态评价,结合典型病例,给出术中循环管理与体外支持启动与撤离的决策要点,直面再灌注肺水肿、低氧血症与抗凝平衡等难题。
总体而言,本学组亮点在于“从理念到工具”的落地:提供关键监测指标集、围术期决策节点与流程模板,分享药物与血液管理清单、并发症预警模型与质控指标;通过病例讨论凝练可复制的操作细节,回应右心保护目标、ECMO时机选择、吻合口评估标准化等临床争议。内容兼具前沿性与实操性,适合移植麻醉、重症医学、体外循环与移植外科团队共同参考,助力器官移植麻醉更加精准、安全与高效。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