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麻醉学科发展带来的冲击与思考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洪
当前,以生成式AI为核心的技术浪潮正重塑医疗领域,其基于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算法,可生成文本、图像等新内容。截至2025年3月,我国已有300余家医院部署DeepSeek私有或本地模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智麻”、华中科技大学“神农-术问”等麻醉专科大模型也相继问世,其中“神农-术问”的访视总结准确率达97.5%,医患满意度颇高,标志着AI在麻醉领域的应用已从理论走向实践。
在围手术期全流程中,AI的价值已全面显现。术前,AI可整合患者病史、检查数据,自动生成访视报告并预测风险,还能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尤其为基层医院提升评估水平提供支持。术中,AI实现多模态数据实时融合,动态分析生命体征、调控麻醉深度,如闭环麻醉给药系统可精准控制药物输注,减少人为误差。同时AI辅助气道管理、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能提高操作成功率、降低并发症风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手术机器人SRT-H已独立完成8例胆囊切除术关键步骤,成功率100%。术后,AI可基于脉搏氧容积波形、脑电等参数客观评估疼痛程度,生成镇痛方案并预警并发症。此外,AI-XR大空间教学平台还为麻醉医护提供了沉浸式模拟培训场景。
AI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麻醉学科产生显著冲击。预计到2030年,麻醉记录文书、术前风险评估、药物输注管理等工作被AI替代的可能性极高。这些技术将解放麻醉医生的人力,使其更专注于患者管理。而气道管理、神经阻滞等辅助操作,替代可能性虽为中等,但也将重构临床操作模式。面对这一趋势,麻醉医生需从“操作型”向“认知型”转型,既要精通人机协同,又要强化沟通与人文关怀能力,成长为围术期医学专家与特定领域超级专家,并具有持续学习的创新意识。
从长远看,麻醉学科将朝着“精准麻醉、智能麻醉、自主麻醉”方向迈进。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明确提出,2027年AI需与民生福祉等领域深度融合,2030年智能应用普及率超90%,这为麻醉AI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未来,基于精准麻醉监测的全身麻醉机器人、精准导航椎管内麻醉机器人将逐步落地,但同时也需解决数据标准化不足、基层机构技术稀缺、法规适配等问题。
AI不是麻醉医生的“替代者”,而是“协同者”。面对技术变革,麻醉同仁需主动拥抱创新,以AI为翼,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为守护患者安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