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管理及研究进展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王秀丽
本文从5个方向阐述了严重脊髓损伤(SCI)患者围术期管理的思考和研究进展。
1.SCI的流行病学与临床意义:SCI是一种高致残率、高社会负担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并发呼吸衰竭、深静脉血栓、压疮等严重并发症,5年生存率为60%~70%,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早期干预对改善SC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愈发凸显,围术期精细化管理已成为降低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环节。
2.SCI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阶段。原发性损伤指创伤瞬间的机械性损伤,包括脊髓组织撕裂、血管破裂及神经元直接坏死,损伤程度与暴力强度直接相关。继发性损伤是后续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的级联反应,机制为:(1)缺血再灌注损伤;(2)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活化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局部水肿,进一步压迫脊髓;(3)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引发钙内流,触发细胞死亡信号通路等。
3.围术期管理要点包括:(1)术前管理:评估与监测、呼吸支持、药物干预等。(2)术中管理:麻醉方式选择、麻醉药物选择、术中脊髓保护及容量管理,避免加重SCI。(3)术后管理:多器官功能支持、疼痛控制、早期康复。
4.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深静脉血栓、神经源性膀胱、应激性溃疡。
5.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神经修复技术、精准药物研发、人工智能与康复、微创技术等。未来围术期管理将向“精准化”“多学科融合”发展,结合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材料工程及智能康复设备,有望进一步突破SCI修复的瓶颈。
严重SCI围术期管理需以“早期干预、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方案”为原则,通过优化呼吸循环支持、抑制继发性损伤及预防并发症,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随着再生医学与智能技术的进步,SCI患者的预后将迎来新的突破。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