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在麻醉科的临床应用实践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喻文立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重要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通过体外循环系统替代部分心肺功能,为心肺衰竭患者提供氧合与循环支持,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辅助心功能恢复。近年来,我国ECMO应用发展迅速,2024年全国ECMO中心达930个,年病例数增至22 703例,成人呼吸与心脏辅助生存率分别达54.83%和50.96%,但ECPR生存率(24.25%)仍有提升空间。技术发展方面,ECMO正朝着设备微型化、国产化、智能化及个体化治疗方向推进。
国家将ECMO列入限制类技术目录,实施严格监管,要求开展机构备案、人员资质培训及设备合规等。医疗机构需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质控体系,包括多学科评估、术后随访和定期参加质控评估等。这些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作为天津唯一兼管体外循环的麻醉科室,具备设备齐全、人员专业、多学科协作能力强等优势,并牵头成立体外生命支持协作组,实现ECMO快速响应与规范应用。2020—2024年共完成ECMO 107例,涵盖心脏辅助、呼吸辅助、ECPR及供体器官维护等多种类型,成功案例逐年增加,并发症减少。
近年来,ECMO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多个临床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心血管外科中,它作为心源性休克的一线治疗手段,成功脱机率和出院生存率分别达到56.6%和48.0%;在器官移植(如肝移植、肺移植)中,ECMO用于术中抢救、肺动脉高压危象处理及供体器官维护;在困难气道管理方面,ECMO为高风险手术提供了可靠的气道保障;在心跳骤停急救(尤其是ECPR)中,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此外,ECMO还应用于心内科高危PCI术中循环支持以及重症产科,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
ECMO成功实施依赖于三大关键因素:技术能力、组织协作和系统管理。技术方面强调超声引导穿刺、影像定位及全面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组织方面需多学科团队明确分工、高效配合;管理方面涉及抗凝策略、容量控制、体温维持及并发症防治等一系列精细化操作。尤其抗凝管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需根据流量动态调整抗凝强度,并密切监测ACT、APTT等指标。
最后,ECMO治疗需多科室协作,严把技术、组织与管理关。未来应扩大救治范围,建立跨区域转运机制,并借助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发展,优化临床决策与并发症控制,提升整体救治水平。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