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围产医学 守护母婴健康的笃行者——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 | 口述历史
近现代,中国围产医学的发展在一代代先驱和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理论、技术和临床应用不断迭代,从突破产后出血防治、产褥感染控制、优化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诊疗体系,到建立孕妇五色风险预警、胎儿新生儿治疗体系,每一步都刻着对母婴生命的守护。“妇产科口述历史”项目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梳理我国围产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分享关键技术突破,共同展望围产医学发展的未来。
■ 回溯历史:近现代围产医学的领军者们
近现代,我国围产医学取得了显著发展,这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杰出领军者们,如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教授,在中国创建第一所助产学校的杨崇瑞教授,被誉为“中国围产医学之母”的严仁英教授,以及王淑贞教授、梁毅文教授、凌萝达教授和江森教授等,他们都为推动围产医学的学科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期,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以及子痫前期、妊娠合并心脏病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严仁英教授带领专家团队,围绕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开展了人群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医师培训,同时不断改善医疗硬件,陆续开创了早孕门诊和孕妇学校,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在严教授的积极倡导和带领下,围产医学已从传统的妇产科学中发展成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减少孕期及分娩期母婴并发症,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围产医学学科的成立,实现了从孕期到产后母婴的连续性管理。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优化,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我国孕产妇的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500/10万,到2019年已经降低到了17.8/10万,而且还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这是几代产科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奋斗和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
■ 稳步前行:围产医学的理论突破与技术发展
近年来,围产医学领域针对如何改善出生人口质量、减少出生缺陷等开展了诸多研究。通过孕期及产前筛查和诊断,许多严重的出生缺陷能够在宫内得到及时诊断,并根据出生缺陷的类型、出生后对存活儿生存质量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尽早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同时,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胎儿宫内生存环境、母体营养状况、母体疾病,对新生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与疾病发生均有重要影响,即生命早期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理论。基于此,孕期做好保健对减少胎婴儿全生命周期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此外,关键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促进了围产医学的发展。一方面,急危重症抢救技术的应用为孕产妇安康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更多技术突破围绕着胎儿宫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胎儿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性疾病,分子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助力了早期宫内诊断。如一代二代测序技术在产科领域的应用,使胎儿染色体疾病及单基因疾病可以在宫内得到及时筛查与诊断;胎儿镜可以对双胎胎儿输血综合征进行胎儿间血管的激光凝固,减少严重不良预后的发生;胎儿宫内输血技术可以治疗宫内胎儿溶血、严重贫血等……这些技术的进步及临床应用为及时治疗胎儿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
■ 多措并举:织密妇幼保健网络
面对当前生育率较低的现状,我国正积极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通过改善医疗机构的环境设施、诊疗流程和服务模式等,提供安全、便捷、温馨、舒适的生育医疗保健服务,“希望每一个孕妇能够孕得好、生得安,平安度过整个孕期,有很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孕产妇管理方面,近年来在全国推广的五色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围绕每一位孕产妇的个体因素进行风险评级,从年龄到身体状况等,以颜色标识风险等级:绿色风险代表孕妇基本情况良好,未发现基础健康问题;黄色风险代表存在一定危险因素,如年龄≥35岁或BMI≥24 kg/m2或患有合并症、并发症但病情较轻且稳定等;橙色风险代表妊娠风险较高,如年龄≥40岁或BMI≥28 kg/m2或患有较严重的合并症、并发症;若存在两个橙色高危因素或活动期严重疾病,则升级为红色风险;紫色代表孕妇患有传染性疾病。整个孕期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动态评估,一些高风险因素会随孕周的进展不断地升级,比如孕妇原本没有糖尿病,但妊娠中后期通过筛查发现有糖尿病,就需要重新评估其风险、及时处置。如发现红色风险,必须转诊到当地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不能在二级及以下助产机构保健和生产。同时,针对风险级别较高的孕妇,要进一步加强孕期保健,缩短产前检查时间间隔。对于已经是橙色或红色风险但没及时进行复诊的孕妇,会有专人进行电话联系沟通,专案专人管理,尽最大努力为她们平安度过孕期保驾护航。这一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我国孕产妇管理水平,更得到了全球认可,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保障母婴健康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方案。
■ 中国之声:研究成果获全球同行认可
近年来,中国围产医学领域的诸多原创性研究获得了国际同行认可,如妊娠期糖尿病的干预管理等,研究成果连续几年被美国糖尿病学会等发布的国际指南采纳。在急危重症诊疗方面,如胎盘植入性疾病,中国研究团队通过改进手术操作技术,采取止血带辅助止血、子宫下段蝶形缝合、严重者术前腹主动脉球囊放置等一系列的综合举措,使得术中出血明显减少,子宫的保留率得以提高。这些技术创新和综合处置方案也获得了全球同行的认可,并被引入临床实践中。
■ 展望未来:加强孕产期系统管理,改善全生命周期健康
围产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依然要围绕保护母婴安全的核心问题。加强孕期及产后生活方式的指导和体重管理;提高超早产儿救治水平;提高宫内诊断技术水平,对于常见的出生缺陷酌情进行宫内和出生后干预;对并发妊娠期特发性疾病的孕妇,做到早诊断、早干预,以减少孕期及产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着力从孕期管理出发,保驾母婴健康,护航全生命周期。
扫码观看采访视频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