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坚守初心 潜心攻克妇产科疑难疾病——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戴钟英教授 | 口述历史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5-10-16 17:44:08



编者按“妇产科口述历史·围产医学”以围产医学发展史为脉络,以“降低孕产妇及胎婴儿死亡率、保护母婴安全”为主线,以重大学术进展为支撑点,以重要学术贡献者为采访对象,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所讲述的故事,串起学科发展历史,凝练科学家精神,力求忠实、全面记载,客观、精准传承,以领悟中国妇产科学百年基业长青的奥秘。
图片

戴钟英教授诞生于风云变幻的动荡年代,循着父亲的建议踏上了医学之路,从医生涯中,幸运地得到多位妇产科大家的悉心教导。他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等妇产科疑难疾病诊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妇产科口述历史”项目有幸请其结合自身丰富阅历,分享宝贵的从医经验和感悟。

■ 遵从父亲的建议,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而学医

戴钟英教授生于1932年,成长于抗战时期,童年随父母在四川生活和学习,在重庆南开中学接受教育。他自幼崇拜父亲,他父亲敬仰的学者有顾炎武、马寅初和陈寅恪,从中亦可窥见其父高尚的精神世界。高中毕业前,戴钟英教授本想学数学或考古学,但最终遵从父亲建议,选择学医,立志为人民服务。1950年高考时,有北京和上海两个考区,他因高热40℃错过北京考区的考试,转而参加上海考区考试,顺利考入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医”)。

刚入学时,他对医生职业理解很有限,但在上医一大批优秀教师的悉心教导下,其医学理论知识日益丰富,对患者的关爱之心也逐渐培养起来。他意识到,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绝非易事,需付出巨大努力。在一次解剖课上,有同学无意识地用解剖刀戳尸体头皮,指导老师王有琪教授见了厉声制止并严肃指出,这些人的遗体是本人自愿捐献的,他们是为医学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应受到尊重。另一次泌尿外科实习时,陈家騼教授遇到一位年轻阴茎癌患者,患者极度悲哀,为了让他理性选择治疗方案,陈教授特意让他旁听相关课程。课程结束后,患者对病情有了全面了解,最终选择了手术治疗。类似的经历在上医学习期间屡见不鲜,正是这些人和事渐渐塑造并坚定了他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志向。

起初,母亲和朋友不理解他为何选择妇产科。他耐心解释,一方面,国内外知名妇产科医生多为男性;另一方面,当时因女同学较少,需要动员部分男同学从事妇产科。上医妇产科医院特意让男性副院长司徒亮教授在动员时强调,要成为优秀的妇产科医生,须具备扎实的内外科知识、熟练的外科技巧及必要的儿科知识。结合自身情况和祖国需求,戴钟英教授毅然选择加入妇产科班,一辈子投身妇产科工作,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至今他仍感觉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 从医路上,有幸得到多位妇产科大家的谆谆教导

回顾自己的从医之路,戴钟英教授感慨万千,他最大的幸运是得到了南通医学院、重庆医学院的多位妇产科专家的悉心教导,这些经历对他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他要提及自己的恩师司徒亮教授。在跟随司徒亮教授学习的过程中,戴钟英教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知识,还深刻领悟到了医生应有的坦率、认真的工作态度。司徒亮教授敢于担负责任、直面自己科内的错误,并勇于纠正,这种品质深深影响了戴钟英教授,使他在医学道路上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严谨的作风。

其次,戴钟英教授要感谢凌萝达教授,凌教授是我国“头位难产理论”的奠基人,她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精神让戴钟英教授受益匪浅,使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妇产科问题时,特别是“头位难产”方面,能够保持创新思维,在产科难产方面不断探索,提出新的诊疗观点。

此外,戴钟英教授还从宋鸿钊教授、王淑贞教授、林巧稚教授等妇产科前辈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品质和精神。宋鸿钊教授在绒癌研究领域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让戴钟英教授敬佩不已,激励着他在医学研究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在实习期间,戴钟英教授有幸担任过王淑贞教授的手术助手,近距离观察了王教授施行手术全程。她的手术技巧精湛,解剖清晰、止血彻底,不刻意追求手术时间,而是将手术质量放在首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这种对手术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戴钟英教授深刻认识到手术的精髓所在,也为他日后的手术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对ICP及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探索研究

戴钟英教授对ICP的研究,源于一次临床经历。1985年,他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这位患者已怀孕至第35周,这是她的第三次妊娠。遗憾的是,前两次妊娠均以妊娠晚期不明原因的胎死宫内告终。了解到患者情况后,戴钟英教授迅速决定为其实施剖宫产手术,并做了充足的术前准备,以期保障胎儿的生命健康。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就在手术前一天下午,悲剧再次发生,胎儿再次宫内死亡。这一结果令戴钟英教授深感痛惜,也坚定了他探寻病因的决心。

为了找到导致患者出现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的原因,戴钟英教授与内科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明确了研究方向。他广泛查阅了肝病相关的外文文献,并大量运用本院数年的病例资料,和患者随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现了国外类似病例的报道,从而确诊病因为ICP。此后,戴钟英教授在院内开始密切关注并研究类似病例,先后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数篇,并发现这种疾病并不罕见,只是之前未受到足够重视和认识。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戴钟英教授对该病有诸多重要发现:ICP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双胎产妇的ICP发生率相对更高,要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ICP,能显著降低胎儿死亡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爱人刘伯宁教授在胎盘研究领域开创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为显微镜制作了一个可测量血管间距离的标尺。借助这一创新方法,她观察到患者胎盘中绒毛间腔出现缩小的情况。这些研究成果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为ICP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循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该病的胎儿死亡率,对提升孕产妇及胎儿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各国孕产妇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的健康和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对于保障妇女健康、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戴钟英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上海的孕产妇死亡率数年没有变化,其中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远低于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流动人口常因为经济等原因选择在家分娩,有危重者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他建议当时的卫生局妇幼处为流动人口设立医院,大幅度降低门诊及住院分娩的费用。上海市政府同意并设立了流动人口孕产妇特约分娩点,提供价廉、安全、优质的分娩服务,孕产妇死亡率迅速降低。2023年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89/10万,已达发达国家水平。此后,很多地区都认识到住院分娩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妇幼卫生工作,我国产科医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 好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同情心

戴钟英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从医经历,向青年医生分享了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宝贵经验。他强调,首先,医生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这是医者仁心的体现。只有真正理解患者的痛苦与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贴心、精准的医疗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其次,持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至关重要。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医生在面对复杂病情时,能够条理清晰地分析病因、制定诊疗方案;而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救治的关键,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最后,勇于承认并分析自己的错误是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医疗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关键在于能否正视错误,深入剖析原因,从而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医疗水平,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戴钟英教授的这番话,为青年医生指明了成长方向,激励他们以谦逊、严谨的态度,不断追求医术精进,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图片

扫码观看采访视频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