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起步的学术旅程 | 青托工程
编者按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以助力优秀博士研究生更好成长,加快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目标。中华医学会作为该项目的承担单位之一,高度重视青年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整合学会资源,搭建高水平成长平台。为立体展现“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的育人成效与青年人才的精神风貌,本刊以“医路托举 博创未来”为主题开展征稿活动,现遴选出优秀文章,以飨读者。
黄蕴琪
回望博士阶段的求学与科研之路,能够入选“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鼓励和鞭策,让我在科研与学术探索中走得更加坚定、有力。
■ 锤炼严谨科研思维 ■
在“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的支持下,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其中最令我受益匪浅的,是参与《中华精神科杂志》审稿小组的工作。初次接触集中审稿会时,我带着好奇与谨慎,在审稿老师的带领下认真研读每一篇来稿,力求从研究设计、统计方法、结果呈现到讨论逻辑等方面进行全面而公正的评价。通过与编辑团队和其他审稿专家的交流,我逐渐掌握了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内在标准,也更加理解了科研的严谨性与规范性。审稿不仅是对作者工作的评价,更是一次自我学习与反思的过程,它让我在思维深度与批判性分析能力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集中审稿会,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论文作者应避免的一些问题,在投稿之前应充分审视稿件,及时修改语句和逻辑,达到更高的标准。
除了在期刊审稿上的锻炼,我还多次参加国内重要的学术会议,近距离聆听并向国内精神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请教。在与同行面对面的探讨中,我感受到了不同研究思路的碰撞,也看到了临床问题与基础研究结合的无限潜力。
■ 明晰学术发展航向 ■
在参加“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工作会议期间,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一平台在青年科研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价值。会议安排紧凑而高效,专家们系统讲解了如何科学制定短期与长期的学术规划——从博士阶段的核心目标设定,到未来五年、十年的职业发展蓝图设计,再到如何在不同阶段合理分配时间与资源。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会议中的科研项目申请与标书撰写培训。授课专家从选题依据、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到可行性分析进行了细致讲解,尤其强调了格式的规范性与逻辑的严密性,并结合多份成功案例解析其中的亮点与优势。这让我意识到,标书不仅仅是一份申请材料,更是对科研思维、学术审美和文字表达的全面考验。通过学习,我在构思和撰写科研计划时更加注重论证的严谨与条理,为将来独立申报科研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会议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人才,他们来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等不同学科领域。在自由交流中,我们分享各自的科研进展、实验心得以及职业规划,不同背景的思想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火花。
■ 开拓学术国际视野 ■
我的博士导师王强教授和托举导师唐向东教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保持着高频率的学术沟通,从研究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到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导师们都提供了针对性建议。他们不仅关注我的学术能力培养,也关心我的职业发展规划,鼓励我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这种持续而高效的学术交流中,我学会了如何将宏大的科研构想拆解为可操作的研究步骤,并建立起中长期目标与阶段性成果之间的清晰衔接。
在“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的资助和博士导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获得赴海外交流的机会——于2023年11月至2025年3月在美国博德研究所联合培养。在那里,我参与了跨人群精神疾病多组学分析项目,从庞大的原始数据整理到精细的质量控制,再到复杂的统计分析与结果解读,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博德研究所的学术氛围开放而高效,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学科背景,大家在平等交流中互相激发灵感。在那里,我不仅提升了多组学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还学会了在国际化团队中高效沟通与协作的技巧。
2024年,我还参加了美国人类遗传学协会年会,在会议上与全球的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这次会议为我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也让我结识了多个志同道合的国际合作伙伴,为未来的跨国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 小结 ■
回顾这一路的历练,“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不仅为我提供了学术交流和科研经费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自信与目标感。在这个平台上,我看到了许多同样奋发向上的青年学者,我们彼此鼓励、共同成长。未来,我希望继续在精神疾病跨表型病因学研究领域深耕,尤其关注不同遗传背景人群的易感性差异与共性机制。同时,我也愿意将海外积累的研究经验与国际资源带回国内,与更多团队开展实质性合作,推动我国精神医学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强的声音。
导师评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心理卫生中心 唐向东 在“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的资助与培养下,黄蕴琪在科研道路上展现出令人欣喜的成长。作为她的托举导师,我深切体会到这一项目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的系统支持和发展平台如何切实促进了她的快速进步。她在科研道路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成果的不断积累,更体现在科研思维的成熟与学术视野的显著拓展。通过中华医学会的培养,她养成了更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化了对学术规范的理解,并在独立开展科研时更加注重细节与科学性。 在日常科研与学术交流中,蕴琪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姿态,善于抓住问题核心,并结合自身研究背景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见解。这种能够将学术前沿与自身研究方向有机融合的能力,正是青年科研人员快速成长的关键所在。 在博德研究所的联合培养期间,她不仅迅速适应了全英文的学术环境,还能主动推进研究项目,独立完成跨人群多组学分析的关键环节,并与团队成员就研究结果进行深入探讨。她在2024年度美国人类遗传协会年会上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拓展了国际合作网络,为未来开展更大规模、更具影响力的跨国科研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认为,蕴琪已具备优秀青年学者应有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学术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希望她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继续保持探索精神与自我驱动力,不断突破学术边界,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