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基层防线,守护心血管健康——2025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全科医学论坛成功举办
10月19日上午,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召开期间,全科医学论坛“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在国家会议中心301AB会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推动全科医学与心血管专科的深度融合。
本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宾建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韩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涵英教授和北京友谊医院沈爱东教授共同主持。会议聚焦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热点难点问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分享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
杜雪平教授:全科医学是基层医疗的中流砥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中心杜雪平教授在题为“全科医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的报告中指出,全科医学在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强调,全科医生的特点在于服务的连续性、与患者接触的密切性、思维的多维性以及协调各方资源的综合性。这些特质使全科医生成为慢病管理、健康守门人的最佳人选。杜教授特别提到,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全科医生的优势在于能够为患者提供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程管理,这种连续性服务模式对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杜雪平教授
黄晶教授:高血压控制目标与策略的新进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晶教授带来了“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和策略”的专题报告。她指出,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大危险因素,也是基层医疗的主战场。根据最新研究证据,强化降压(收缩压<130 mmHg)相比标准降压可进一步降低15%~20%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黄教授强调,2024年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血压控制目标定为<130/80 mmHg,但需要个体化考量。对于80岁以上老年人、衰弱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根据耐受性调整目标值。在治疗策略上,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适度运动、低盐饮食、健康睡眠、心理减压等。药物治疗方面,推荐使用单片复方制剂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她特别提到,美国高血压控制率较高的关键在于患者依从性管理,这正是全科医生的优势所在。

黄晶教授
赵铁夫教授:防范心血管疾病诊疗风险,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铁夫教授的报告题为“心血管疾病全科医疗风险防范: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从医疗风险防控角度为基层医生敲响警钟。他通过分析北京市2019—2023年医疗纠纷判决案例,总结了基层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常见风险点。
赵教授强调“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指出即使在高科技时代,问诊、查体、听诊等基本功仍是医生的立身之本。他通过多个真实案例说明,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包括:症状不典型、合并症掩盖、认知不足等。对于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等特殊情况,用药不当可能危及生命。赵教授建议基层医生要重视持续学习,积累临床经验,遇到复杂病例及时转诊,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转运”。
赵铁夫教授
张宇清教授: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精准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在“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精准诊疗实施方案”的报告中,深入探讨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管理策略。他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多病共存成为常态,需要从单病种管理向整合医疗模式转变。
张教授强调,老年患者的治疗需要权衡获益与风险,遵循“趋利避害”原则。在血压管理上,应采取分步走策略:先积极控制,再追求安全。对于衰弱老年人,血压目标值可适当放宽。在心衰管理中,容量管理是重中之重,利尿剂的合理使用是基本功。他还特别提到了老年患者运动康复的重要性,建议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以有氧运动为主,辅以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预防跌倒。

张宇清教授
王永霞教授:心血管危急重症的社区识别与处理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永霞教授就“心血管危急重症的社区识别与处理”进行了详细讲解。她指出,心血管急危重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基层医生的核心任务是“早期识别、病情稳定、合理转运”。
王教授系统介绍了六大常见心血管急症的识别要点: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胸痛特征(压榨性、持续>20 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急性心衰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双肺湿啰音;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主动脉夹层的撕裂样疼痛;急性肺栓塞的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高血压急症的靶器官损害表现。她强调,基层医生要熟练掌握8大生命体征监测,建立有效的急救流程,确保与120和上级医院的无缝对接。

王永霞教授
会议总结与展望
论坛主持人韩凌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充分展现了全科医学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全科医生作为患者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特别是在慢病管理、急症识别、风险防控等方面。通过加强全科与专科的协作,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心血管疾病的全程管理,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韩凌教授总结

专家合影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