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第九届中美(大连)日间手术麻醉学术会议圆满召开
2025年10月17—19日,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大连市医学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辽宁省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支持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第九届中美(大连)日间手术麻醉学术会议”在大连召开。本次会议以推动日间手术麻醉规范化、高质量开展为目标,汇聚了国内外日间手术麻醉、手术、护理及管理等多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日间手术麻醉的前沿进展、临床规范、质控管理与技术创新等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专家云集,精彩开幕
孙德峰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主任委员孙德峰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以“融汇创新、精进至上,携手引领日间手术麻醉新未来”为主题,将围绕日间手术模式优化、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深化实践、精准麻醉与患者安全、AI与智慧医疗应用等前沿热点问题展开多层次和多维度深度探讨。延续九年的“中美学术会议”板块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中美在日间手术麻醉领域的互学互鉴。孙教授强调,日间手术作为现代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麻醉技术创新与管理的精细化。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新医改纵深推进的形势,麻醉学科同仁肩负重要使命。他期望与会代表充分交流、凝聚共识,共同为推动中国日间手术麻醉向规范化、标准化与国际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闻庆平教授致辞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闻庆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已经成功举办9届,从最初的学习借鉴发展到如今的深度交流,会议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推动日间诊疗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强调,日间手术不仅是提升医院运行效率的关键模式,更是麻醉医师在围术期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展现了高效、安全、快速康复的专业水平,符合医保改革与服务升级的时代需求。闻教授期待通过本次会议的深入交流,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共同推动我国日间手术麻醉的进一步发展。
刘晶书记致辞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晶书记在致辞中首先祝贺本院麻醉科近期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充分肯定了科室在专业能力与学科担当上的卓越表现。她指出,麻醉科是医院重视科室发展的典范,这份成绩的取得主要体现在3方面:(1)学科边界持续拓展。以麻醉科牵头推进日间手术为例,展现出其跨领域协同的延展能力。(2)麻醉科牵头建设疼痛中心,体现了其边界拓展成果,也彰显了医院领导的信任。(3)专科影响力显著提升,麻醉科获国家认可成为重点专科,涌现出大量优秀人才并走上院领导岗位。如今麻醉科已全面具备专业阵地、行业影响力与辐射带动效应,成为蓬勃发展的重要学科。
林君副会长致辞
大连市医学会林君副会长在致辞中强调,日间手术作为医疗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已经从起步阶段迅速发展到如今的蓬勃态势。这一成绩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及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同时也体现了麻醉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技术升级。如今,日间手术已成为围术期流程优化的核心力量。未来,大连市医学会将继续聚焦医疗质量和安全,探索舒适化医疗的新路径,把握智慧医疗新趋势,筑牢人才培养根基,合力推动日间手术麻醉朝着更高效、安全、普及的方向迈进,以实现规范化和同质化的发展目标。
敖虎山教授致辞
分会的发展离不开总会的支持,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敖虎山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孙德峰主委的引领作用,称赞他将日间手术麻醉会议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术峰会。敖教授指出,会议的行业凝聚力与社会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他期待此次盛会能够汇聚各界的智慧,激发创新的思路,为与会者搭建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助力大家互相学习、有所收获。同时,他也衷心祝愿大会圆满成功,希望每位参会的专家都能满载而归,不虚此行。
麻醉质控与价值医疗:筑牢安全底线,释放医疗价值
主持
温伟教授 闻庆平教授
王景平教授授课
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王景平教授以日间手术气道管理领域一例罕见且危重紧急的并发症案例为切入点,系统分享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要点与临床实战经验,内容兼具高度的临床实用性与精准的实操指导价值。
敖虎山教授授课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敖虎山教授就“围术期冠脉痉挛诊断与处理”展开深入剖析,重点阐释了术中发生心脏骤停时的鉴别诊断与处置要点,并通过一例特殊病例的讲解,为危急重症麻醉精准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参考。
主持
李冰冰教授 席宏杰教授
马正良教授授课
南京鼓楼医院马正良教授围绕“老年日间手术麻醉与围术期管理”,从安全、质量、效益三方面分享实践经验。他强调老年患者麻醉的特殊性,明确术前精准全面评估、术中精准用药及精细化管理是保障患者康复的关键。
马虹教授授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虹教授解析“围术期脑卒中高危患者的麻醉管理”,聚焦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及术后干预核心环节,为参会者系统阐述关键要点,为该类患者安全麻醉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指引。
主持
张莉教授 崔旭教授
孙辉教授授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管所孙辉教授从发展状况、质效管理、内涵发展三方面对“从效率医疗到价值医疗的诠释”进行了深入解析。她强调,日间医疗服务的质量、内涵和效率式发展,可以通过智能识别、智能随访、智能预诊和智能预警等智慧化手段,切实让广大民众受益。
闵苏教授授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闵苏教授围绕“ERAS在老年患者衰弱管理中的实践”展开分享,强调衰弱作为围术期核心评估指标,与年龄、基础疾病共同构成影响患者麻醉耐受性的关键因素。同时,她指出独居、社交恐惧等社会心理因素可能诱发术后认知相关并发症,为围术期精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导。
主持
王焕亮教授 马冬梅教授
郭曲练教授授课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郭曲练教授围绕“PACU建设与管理要点”展开分享,针对人员配置、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化工作流程、常见并发症处置、转出评估标准、护送流程规范及质量管理体系等关键模块进行系统详尽的解读,为临床PACU规范化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高巨教授授课
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高巨教授分享“胸外科四级手术日间化围术期管理初探”,详细解读了日间手术麻醉门诊的全流程管理要点,更聚焦胸外科四级手术这一高难度术式的日间化实践探索,为日间手术的业务拓展提供了关键启示,为扩大其开展范围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进展与规范化管理:紧跟学科前沿,夯实发展根基
主持
曹学照教授 王泽华教授
戚思华教授授课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戚思华教授带来“产科气道管理”,系统阐释了孕妇困难气道的成因与评估方法,并着重指出产妇群体普遍存在反流、气道狭窄及呼吸功能减弱等特殊生理特征,为产科麻醉规范化实施提供重要指导。
苏殿三教授授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苏殿三教授分享“高流量鼻导管支持吸氧(HFNC)在临床中的应用”,系统解析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构建了完整的HFNC知识体系,尤其针对麻醉场景的应用指导,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为推动HFNC技术的规范化、精准化临床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主持
王坤教授 王昊教授
马洪升教授授课
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马洪升教授分享“中国式日间手术之我见”,从中国日间手术的发展历程切入,系统讲解了其管理模式、手术流程、信息化管理体系、术后智能随访机制、质控指标体系及术式准入标准等核心内容,为各级医院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赵平教授授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赵平教授对《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进行深度解读,她结合该院临床实践特点,重点聚焦新生儿、早产儿及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系统阐释了围术期低体温的临床危害与影响机制,并分享了成熟且高效的临床干预方案,为围术期体温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主持
丁宝纯教授 高鹏教授
刘蔚东教授授课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蔚东教授分享“日间手术病案架构规范与优化”,提出将病案书写规范与医疗核心制度有机融合,有效规避日间手术医患沟通时间有限的问题,同时完善了病案的法律合规性要求,为日间手术病案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最优实践方案。
殷文渊教授授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殷文渊教授深度解读了“围术期严重过敏反应诊治策略”,系统阐述了严重过敏反应的定义、临床表型、救治流程及药物应用规范,推动了相关专业知识的迭代更新,为临床规范化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主持
贾丽永教授 王雷教授
程智刚教授授课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程智刚教授围绕“房颤的诊疗及脉冲消融术围术期管理”展开分享。他强调,房颤治疗需遵循个体化与整体管理理念,涵盖抗凝治疗、症状管控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三大核心方向,临床决策中需综合评估不同治疗策略的长期获益、潜在风险及成本效益比。
王锷教授授课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锷教授围绕“日间手术范畴拓展”展开分享,详细讲解了围术期各环节核心要点(含排除标准评估、麻醉方式、术中监护及术后恢复等),并聚焦日间手术安全拓展路径,提供了日间手术范畴拓展的实用指导建议。
术中血流动力学精细化管理与术后康复:聚焦精准调控,助力快速康复
在术中血流动力学精细化管理与术后康复板块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王庚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姜万维教授就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与优化进行系统性的专题报告。此外,本板块还设置了“专家面对面”互动环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庆辉教授、盘锦市中心医院白星子教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权教授、铁岭市中心医院刘冰教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马宝杰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越教授等多位专家,围绕高危患者血流动力学、循环管理策略等展开多维度思辨,为术中循环管理与术后快速康复提供实操方案。
ERAS理念与日间手术:融合国际视野,推动本土落地
主持
宋丹丹教授 牛玉光教授
周星光教授授课
美国耶鲁大学纽黑文医院周星光教授带来了“日间手术麻醉新方向”,他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案例与扎实理论,聚焦术前评估,针对高血压、房颤等特殊病情患者能否纳入日间手术的核心问题,给出了清晰的评估思路与判断依据。
于丽华教授授课
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于丽华教授在题为“日间医疗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策略”的分享中,系统剖析了日间医疗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与现有应对策略,清晰指明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指导与实践建议。
主持
李禹教授 王庆辉教授
李立环教授授课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立环教授在题为“麻醉诱导中的思考”分享中,通过探讨麻醉诱导这一关键环节,详细讲解了如何在诱导过程中精准选择麻醉药物,包括剂量和给药时机。他提出了一种快中有慢、分次交叉给药的方法,为麻醉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新的思路。
刘小南教授授课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小南教授分享了“医患助力日间手术促生的现代医院新职业”,他结合外科医生与日间手术管理者双重视角,深入剖析了“医患助理”新兴职业,并介绍了其团队在全国率先推进医患助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为行业创新服务模式提供重要借鉴。
主持
唐涛教授 吕美红教授
梁鹏教授授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梁鹏教授在“基于循证医学的日间手术全周期管理”的报告中分享“华西理论”。该理论强调制度保障下的流程优化、多学科协作与智能管理,明确了日间手术开展方向及效率与安全的平衡策略。
王海英教授授课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海英教授做了“呼吸内镜镇静镇痛方案的优化”精彩报告,并作出四点总结:①多学科协作模式至关重要,需麻醉科与呼吸内镜团队紧密联合,共同制定标准化流程;②AI预测个体化剂量为未来趋势;③镇静镇痛作为舒适化医疗核心,需结合患者特征与技术创新,方能实现最佳效果;④麻醉科主导多学科协作是医疗从 “安全” 迈向 “精准” 的关键。
主持
武平教授 韩志国教授
李娟教授授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在“麻醉科与神经外科ERAS的发展”的报告中,不仅全面阐述了麻醉科与神经外科合作实施ERAS的适用场景和关键步骤,还深入探讨了ERAS模式为神经外科患者带来的临床益处。
欧阳玲教授授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欧阳玲教授带来的“ERAS理念应用让妇科重症患者更获益”专题分享,令麻醉科医生深受启发。她结合实例解析ERAS应用策略,并提出妇科经验多学科推广思路,为跨学科协作指明方向。
精益化管理与临床实践:聚焦效能提升,优化患者体验
主持
孙晓峰教授 孙学军教授
康仙慧教授授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仙慧教授在题为“阿片类药物滴定镇痛与加速康复”的报告中,提出了阿片类药物滴定镇痛策略,为优化术后镇痛、加速患者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刘美玉教授授课
扬州大学附属江都人民医院刘美玉教授在“浅谈麻醉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报告中,重点分享了术后胃肠功能障碍(POGD)的临床管理与早期康复目标。刘教授指出,POGD的发生率较高,显著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整体康复质量下降。
主持
毕聪杰教授 周峰教授
阎雪彬教授授课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阎雪彬教授围绕“AI日间手术全程管理模式探讨”展开分享。他强调,AI作为中美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其在医疗场景的应用具有战略意义,正如其所言“掌握AI者不仅掌握未来,更掌控全局”。
陆姚教授授课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姚教授分享“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综合非药物管理策略”,不仅带来了日间手术管理的前沿动态与研究进展,更针对女性高发的临床棘手PONV问题,提出了系统化非药物干预方案,为临床精准施治提供了有力的循证支撑。
主持
冯艳教授 徐雪东教授
赵雷教授授课
深圳市人民医院赵雷教授在“新形势下日间医疗模式创新与实践”的分享中,针对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提出了深刻见解,从机器学习模型构建、计算机视觉数据采集,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及医疗机器人研发等方向,系统拓展了AI技术的认知边界。
安伟德教授授课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伟德教授围绕“日间手术管理系统在日间手术运行中的意义”展开阐述,他指出,日间手术管理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数据整合、统计分析、质量管控等实操层面,且能为科研工作筑牢数据基础,是保障日间手术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支撑。
主持
徐国君教授 温超教授
史铁英教授授课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铁英教授聚焦“护理实践中数智与伦理冲突”,为数字化时代护理行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指引。她基于丰富实践经验,深入拆解了数智化应用引发的伦理难题,具体涉及数据安全、人文关怀弱化、责任界定模糊、公平可及性不足及护士职业价值重构等核心议题,并给出了可落地的化解路径与策略。
孙德峰教授授课
孙德峰教授分享了“AI时代日间手术麻醉规范化管理进展”,他指出,AI正从麻醉临床辅助工具转向核心协作角色,未来需突破两大瓶颈,构建“患者为中心、AI与麻醉医生深度协作”新范式,借AI提升麻醉效率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围术期疼痛管理:镇痛药物创新与临床应用
在围术期疼痛管理板块,孙德峰教授首先以“ERAS理念下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研发及新进展”为题,系统梳理了长效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转化前景,为镇痛药物创新与临床应用搭建桥梁。随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新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赵晓春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王长明教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孙晓峰教授、中一东北国际医院周锦教授、鞍山肿瘤医院刘兆东教授、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纪元琳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湾院区侯东男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毕聪杰教授等众多专家,围绕疼痛管理的临床路径优化、多模式镇痛方案的个体化实施等核心议题展开交流,共同探索围术期疼痛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细化路径。
精准监测与麻醉安全:紧扣患者安全,提升管控能力
在精准监测与麻醉安全板块专题报告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严敏教授以“TAVR患者血流动力学管理新进展”为题,深入解析了心脏介入手术的循环监测要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谭文斐教授分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麻醉管理思考”,为危急重症患者的监测与管理提供策略。在“专家面对面”环节,辽宁省肿瘤医院黄泽清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王长明教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修玉芳教授、庄河市中心医院高峰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春梅教授和逯欣宇教授等多位专家,就精准监测技术的临床整合、危急事件的处理流程等议题进行多维度探讨,为日间手术麻醉安全管理贡献智慧。
特色专场:标准引领、专科深耕
会议期间设立的“日间麻醉展望论坛与卓越典范评审会”特色专场,从规范建设与前沿探索双维度,助力日间手术麻醉的专业化发展。
“日间麻醉展望论坛”环节聚焦专科能力深化与前沿技术创新,邀请领域内权威专家授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孙辉教授从管理视角切入,深入剖析“节点管理如何提升日间医疗终末质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郭曲练教授对《日间手术麻醉指南》进行权威解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军军教授详细阐述“呼吸保护型超短效镇痛药物的临床规范与实践应用”;孙德峰教授系统分享“老年患者日间手术麻醉规范化管理”的宝贵经验。专家们分别从质量管理、技术规范、药物应用、特殊人群照护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度讲解,为推动日间手术麻醉管理的专业化发展分享真知灼见。
“卓越典范评审会”环节设立了“麻醉门诊临床培训基地”与“日间手术麻醉管理模范单位”两大遴选评审板块。通过严谨规范的评审机制,筛选行业示范标杆。
闭幕总结:携手共赴,开创未来
孙德峰教授总结致辞
秋染滨城收硕果,盛会落幕启新程。为期两天的会议圆满落幕,闭幕式上,孙德峰教授总结指出,本次会议成果丰硕,线上关注度9万余人次,线下参会600余人,97位专家通过多元形式分享智慧、碰撞思想,呈现一场高规格学术盛宴,既实现了“知识共享、经验传承”的办会初衷,更通过深入交流凝聚行业共识,以创新思维拓宽学科边界,为日间手术麻醉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将以大会为纽带,持续深耕日间手术麻醉领域,凝聚行业力量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麻醉人智慧与担当,共同助力我国日间手术麻醉事业迈向新高度。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