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这8类药物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用药监测不可忽视!

来源:
康迅网
2025-10-27 17:06:09

在临床诊疗中,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心衰)。这种药物相关性心功能不全可能由多种机制引发,包括直接的心肌毒性、负性肌力作用、促心律失常效应或间接通过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荷。

对于已有心脏基础疾病、老年或多重用药的患者,风险尤为显著。识别这些高风险药物并实施有效监测,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

8类潜在风险药物与核心机制

以下表格汇总了临床中需警惕的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类别及其核心风险机制。

表1 主要药物类别

图片

高危人群的精准识别
药物性心衰的发生风险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是预防的关键。
以下患者群体在应用潜在心衰风险药物时需特别警惕:
老年患者常存在多种慢性疾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高;且肝肾功能可能自然减退,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
已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别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储备功能差,对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或水钠潴留效应更为敏感。
存在多重用药情况的患者,服用5种及以上药物,复杂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放大对心脏的不良影响。
有基础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代谢和清除障碍,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升高中毒风险。
临床监测与管理建议
面对可能诱发心衰的药物,系统性的监测与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1.用药前全面评估
在启动任何可能影响心功能的药物前,必须进行基线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心脏病病史、症状、用药史,进行体格检查,重点关注有无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下肢水肿等心衰体征。
辅助检查应包括基础心电图、心脏彩超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BNP或NT-proBNP水平作为心功能基线参考,以及电解质、肝肾功能测定。
2.治疗中的精细化监测
用药过程中,监测应个体化、常态化。
症状与体征监测:告知患者关注体重短期快速增加、下肢水肿、活动后气短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衰加重迹象,并嘱其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实验室与影像监测:根据药物风险制定计划,如使用抗肿瘤药物需定期复查心脏彩超;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等需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
治疗药物监测:对于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剂量调整。
3.多学科协作与患者教育
对于复杂病例,特别是肿瘤患者,心内科、肿瘤科、药学部的协作非常重要。患者教育是关键一环,确保患者理解治疗方案、潜在风险及自我监测的重要性,提高依从性。
在临床决策中,医生常需平衡治疗获益与潜在风险。对于必须使用高风险药物的患者,不应因噎废食,拒绝必要的治疗。例如,某些抗肿瘤药物虽具心脏毒性,但其对原发病的控制至关重要。
关键在于充分的患者评估、精心的药物选择、细致的用药后观察以及及时的策略调整。通过科学的监测与管理,完全可以在有效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守护患者的心脏安全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