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涛教授:《超声引导儿童神经阻滞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
为推动超声引导儿童神经阻滞技术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国内首部专项临床实践共识——《超声引导儿童神经阻滞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已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正式发布。围术期医学论坛现特邀本共识专家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许涛教授就其核心内容进行专业解读,旨在为临床麻醉与疼痛诊疗提供清晰、实用的行动指南。
专家介绍
许涛 教授
下滑查看↓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获得者。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个体化麻醉策略、全身麻醉及疼痛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成果:以通信作者在Neuron、Anesthesiology、Angewanadte Chemie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7项。获上药杏林育才奖,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上海青年医师培养资助计划等。
儿童生理特性
1.相比成人,儿童神经直径细小、位置表浅、部分神经毗邻重要器官。
2.优先选择高频线阵探头(6~14 MHz),以清晰显示神经外膜及束状结构。
3.7~12岁儿童神经髓鞘才发育成熟,在此之前,不完整的髓鞘会使局麻药更易扩散,因此即使使用较低浓度的局麻药,也可能导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必须精确计算并谨慎调整剂量,以防毒性反应。
4.操作时,避开软骨及生长板,避免穿刺针触及骨质,影响骨骼发育。
核心特点速记:神经细、位置浅、髓鞘未熟、毗邻险。
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短小手术:包皮环切、体表肿块切除等。
高风险患儿:如存在恶性高热倾向、困难气道。
多模式镇痛:联合全身麻醉,有效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恶心呕吐(PONV)及呼吸抑制风险。
创伤镇痛:主要用于急诊骨折复位或软组织损伤的快速镇痛。
禁忌证
绝对禁忌:患儿/家长拒绝、局麻药过敏、穿刺部位感染。
相对禁忌:全身性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性神经疾病。
特别警示
(1)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15时,在充分评估后,可考虑实施超声引导下浅表神经阻滞,但不建议实施深层神经阻滞(如椎旁、腰丛阻滞)。
(2)共识明确指出,无证据表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会增加急性筋膜室综合征(ACS)风险或延误其诊断。为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推荐使用低浓度局麻药(单次给药浓度0.10%~0.25%,连续给药浓度<0.1%),并加强术后疼痛监测。
操作前准备
1.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关怀与术前宣教。
2.准备合适的超声设备、急救药品与设备。
3.建议在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下实施超声引导儿童神经阻滞(清醒状态下进行并发症发生率↑)。
分级推荐方案与剂量速查
共识创新性地提出了“分级推荐方案”。新手优先选择“首选方案”;经验丰富者在首选方案无法满足手术需求或存在禁忌证时,考虑“升级方案”。
常用局麻药的推荐剂量
注:1岁以下儿童的输注速度应减半
常用儿童神经阻滞的适应证及局麻药的推荐剂量
并发症的防治
1.儿童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预防是关键。
2.早期识别局麻药中毒至关重要。儿童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LAST)多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异常,且在全麻状态下症状易被掩盖,早期识别完全依赖于麻醉医师的密切观察与监测。
3.一旦发生严重的LAST,应立即启动脂质复苏:推注20%脂肪乳剂1.5 ml/kg,并持续输注0.25 ml/(kg·min)。
4.严格把握凝血功能指征。对于任何原因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应避免椎管内和深部神经阻滞。建议以INR=1.15作为临界参考值。当INR<1.15时,周围神经阻滞是可以进行的。
结语
本共识的发布为超声引导儿童神经阻滞技术提供了清晰的临床路径,其安全核心在于 “精准”:精准理解儿童生理特点、精准把握适应证、精准执行操作规范、精准做好应急准备。
共识精华速记:
“高频探头看清结构,低浓度药精准阻滞,分级方案对号入座,脂肪乳剂常备床头。”
超声引导儿童神经阻滞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专家名单
编写组组长:
许 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俞卫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执笔人:
张 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张 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秘书组:
单嘉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胡雁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编写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高 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谷长平(山东省立医院麻醉科)
韩 霜(河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华福洲(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江 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麻醉科)
江 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金 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
李卫霞(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麻醉科)
李 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麻醉科)
林 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毛燕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麻醉科)
缪慧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科)
宋兴荣(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
宋宗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
王 斌(贵州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王 庚(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
王英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
魏 嵘(上海市儿童医院麻醉科)
姚伟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
殷姜文(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张良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
张玮玮(山西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赵达强(四川泰康医院麻醉科)
赵 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
郑吉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
朱 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