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抗过敏药也会“过敏”?如何精准选用此类药物

来源:
康迅网
2025-10-31 14:00:46
抗过敏药物是临床各科医生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类别,面对众多选择,如何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然而,这些看似熟悉的药物背后,却隐藏着不少用药陷阱。
图片

抗过敏药:为何有时会“雪上加霜”?

过敏反应如同身体免疫系统的过载警报,需要合理干预才能缓解不适。但如果选用的药物与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生活需求不匹配,反而可能加重原有症状或引发新问题。

令人意外的是,抗过敏药本身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其中以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最为常见。应用抗过敏药物的过程中,疾病迁延不愈或出现新的过敏反应症状,如瘙痒、皮疹,甚至休克,应想到抗过敏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并积极给予抗过敏治疗和对症治疗。

如果治疗有效,基本上可以做出诊断。对于疑为引起过敏反应的抗过敏药物,可做皮肤试验(如斑贴试验、划痕试验)黏膜试验或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1%的稀释液做皮内试验,但可能存在皮试结果和临床实际反应不相符的情况。

更棘手的是,抗过敏药还会产生耐药性。患者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会导致药效下降,甚至完全失效。因此,过敏患者不宜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过敏药,一般连续用药不超过3个月,就应在指导下换用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

不同特性的抗过敏药物如何选择?

1.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与H1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过敏反应,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过敏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等)亲脂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服用后会出现嗜睡、乏力、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同时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能导致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因此,对于驾驶车辆、从事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的人不宜服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明显减弱,嗜睡副作用显著降低,作用持续时间长。

新二代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等)作为第二代药物的活性代谢物或衍生物,抗过敏效应更强,安全性更高。

下表为临床常用抗组胺药物的关键参数比较:

表1 常用抗组胺药物对比
图片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等)具有强大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能够从多个环节抑制过敏反应。系统性用药(口服/注射)用于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严重血管性水肿等。局部用药(鼻用喷雾、吸入剂、乳膏等)是过敏性鼻炎、哮喘和皮肤过敏的常用剂型。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物为孟鲁司特钠,通过阻断白三烯与其受体结合,有效抑制气道炎症,特别适用于合并哮喘的过敏性鼻炎患者。

4.肥大细胞稳定剂

如色甘酸钠、酮替芬等,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过敏介质释放。这类药物起效较慢,需连续使用才能达到稳定预防效果,主要用于预防过敏发作。

临床用药陷阱:这些误区别再犯了!

误区一:未见疗效,自行加量

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后症状未缓解时,可能误以为是药量不足而自行加大剂量。这不仅是错误的做法,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误区二:“按需”服药

许多患者症状消失后即停药,症状再次出现后再用药。这种“按需”用药的方式不可取,应连续、按时用药,病情控制后也应逐渐停用,而不是立即停用。

误区三:忽视药物相互作用

抗过敏药可能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与酒精、镇静催眠药同用可能增强中枢抑制作用;某些抗过敏药还可能影响降压药、降糖药、抗抑郁药的效果。患者就医时,一定要告知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

图片


医生便利贴


KANGXUNWANG

实用建议

1.预防性用药:对于季节性过敏患者,推荐在过敏季到来前1~2周开始规律用药,形成预防屏障。

2.结合昼夜节律:晨起过敏严重者,醒后即服长效药物;夜间鼻塞者,晚餐后服药并配合睡前鼻腔护理效果更佳。

3.多元综合治疗:抗过敏不能只靠药物。科学选药+规范用药+环境管理+生活方式调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花粉浓度高时减少外出并佩戴口罩;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尘螨等过敏原。

4.严重反应及时就医:若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