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科学防治流感 警惕“伤心”风险——世界流感日专家呼吁构建中西医协同防线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5-11-03 18:55:24

流感,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场来去匆匆的“重感冒”。然而,流感的威胁远不止于呼吸道。它更像是一场在体内引爆的“全身风暴”,其破坏力可能蔓延至心脏、神经系统等多个关键器官。恰逢2025年世界流感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明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红旭教授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周琦教授4位心内科专家齐聚一堂,多角度深入探讨流感与心脏并发症的关联。

█ 不止于呼吸:流感也可“伤心”

“流感是一种病毒介导的疾病,从来都不是一场普通的感冒,”周琦教授强调,由流感引发的“炎性风暴”并不局限于呼吸道,也可能波及心脏等其他器官。临床上常见流感患者出现心慌、胸闷、憋气、乏力等症状,在流感高发季节因流感住院的患者中,心肌炎的发病率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提示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流感对心脏的潜在威胁。

█ 流感为何伤“心”:中西医共探致病机理 

流感导致心脏损伤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霍勇教授率先从现代医学机制角度进行了阐明。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三重机制影响心脏:一是病毒直接损伤,病毒经血行播散直接侵入心肌细胞,导致其破裂、死亡;二是免疫介导损伤,病毒触发过度免疫应答形成“炎症风暴”,或因分子模拟机制引发自身免疫性心肌损伤;三是继发性损伤,高热、缺氧及全身应激状态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衰与心律失常。他强调,这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叠加、互为因果,临床应早期识别、多维度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

朱明军教授从中医理论出发,将流感归为“外感病”“伤寒”或“温病”范畴。他指出,早在《伤寒论》中就有“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的记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流感这一外感病后易出现心悸等心脏症状,并提出相应治法。并且,中医认为,体质虚弱、老年人、儿童等“正气不足”人群,更易在感冒或流感后出现心脏并发症,其核心病机包括气虚、阴虚、血瘀或风邪内动等。呼吸系统损伤后继发心脏、神经、肾脏等器官的损伤,则符合中医对疾病从外感到内伤的变化认识。

结合临床观察,刘红旭教授将流感后并发心脏不适患者主要归纳为3类:一是体质偏弱或伴有基础病患者易继发暴发性心肌炎等;二是流感康复后遗留心慌、乏力、失眠等症状;三是老年患者或有基础心脏病者出现诱发或加重原有基础心脏病。他特别提到,近年来大量新冠康复者因心慌、乏力、失眠等症状就诊心血管科,提示病毒感染对心脏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

█ 诊断有术,治疗有策:中西医结合显优势 

在诊断方面,霍勇教授介绍了包括心肌钙蛋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在内的现代检查手段,强调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的重要意义,可降低疾病发展至重症的可能,并且提高治愈率。但他也坦言,虽然目前有一些抗流感病毒药物可供使用,但对于病毒已引发的心脏损伤,西医在特异性抗病毒和抑制过度炎症方面手段仍较为有限,治疗上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缺少对病因的治疗,并且在改善患者远期症状和功能恢复方面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而对这一问题,中医有着可供借鉴的应对策略。朱明军教授指出,对于重症心肌炎,中医可采用益气温阳或益气养阴之法,如“生脉饮”或“炙甘草汤”;对于恢复期常见的感染后综合征,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者,临床常采用益气养阴治法。

在此治法下,有临床观察对芪冬颐心颗粒这类中成药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此类中成药,对缓解患者心慌、乏力、失眠等症状显示出一定的益处,有助于临床治疗。此类中成药源于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的“心肌炎三号”经验方,组方包含人参、黄芪、麦冬、生地、金银花等,具有益气养阴、清解余毒之效。部分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该类药物可能通过抗炎、调节免疫、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等多靶点途径发挥作用,有助于清除体内炎症因子,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 防-治-康全程管理:构建中西医协同防线 

霍勇教授对流感的防治提出三点倡议:一是重视预防,通过疫苗接种和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感染风险;二是提高对流感后心脏损伤的警惕,做到早诊早治;三是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在西医精准诊断基础上,运用中医药填补恢复期治疗的空白。

周琦教授最后总结道,流感的防治应暗合中医“治未病”思想,以预防为先;一旦发病,需建立“整体观念”,警惕心脏并发症;而在治疗上,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恢复期治疗中的特色优势,为流感后心脏损伤的患者提供中西医协同治疗的良好选择,助力改善临床预后,实现“科学认识流感,全程护心”的防控目标。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