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穿:降低产后出血 保护女性生育力——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赵扬玉教授
在全球范围内,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多年来,全球都在致力于产后出血预防和治疗的研究。随着对产后出血发病原因及预防、预测研究的深入和救治技术的迭代,我国因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人数已大幅降低;但如何预防和高效救治产后出血仍然是我国产科领域需要攻克的难关。为此,本刊特邀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赵扬玉教授在降低产后出血、保护女性生育力方面分享经验。
年轻的赵扬玉进入产科领域工作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当她把危急重症的孕产妇从死亡线上拉回、听到婴儿清脆的啼哭声、看到母子平安的温馨场景时,心底便生出了一份关于责任的热爱。产科工作的特点是突发情况多、急诊多、风险高,涉及孕妇和胎儿生命安全,责任大,对于长期战斗在产科一线的赵扬玉教授来说,辛苦已成为常态,但让婴儿健康降生的成就感随着岁月的累积却愈发鲜活、清晰。因为有拼尽全力救治,仍没有成功的病例;因为有攻克疑难母胎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因为医学之路需要无止境地探索,赵扬玉教授在产科领域孜孜耕耘三十载,从未止步。
■ 开展“水滴行动” 保障母婴安全
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产后出血量≥500 ml,剖宫产者产后出血量≥1000 ml。长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对产后出血的研究从未停止,但产后出血仍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占产后出血原因的60%~70%。但子宫收缩乏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往往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突发。基于此,赵扬玉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相关机制的研究,首次阐明了母胎界面免疫炎症失衡参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AJOG和Redox Biology上。此外,由赵扬玉教授牵头国内10个团队联合攻关的“十四五”项目“优化严重产后出血诊治策略的研究”及其他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为降低孕产妇产后出血导致的不良结局贡献了力量。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院对产后出血的诊疗能力,赵扬玉教授带领团队从产后出血的发生现状、危险因素、发生机制、风险预测等多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提出综合质量改进策略,并于2022年10月通过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全国启动“水滴行动”。
“水滴行动”对分娩全程采取链式管理,覆盖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应急响应、规范抢救、病例回顾等多个环节。“水滴行动”的标志图案为一颗大的水滴,其中的小水滴是结合母婴形象而设计,贴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主题,代表“生命、希望、保护”的绿叶包裹在水滴上,意在保障母婴安全。“水滴行动”象征着妇产科保障母婴安全行动的决心如同滴水穿石;也代表着赵扬玉教授和团队希望通过实际行动将产后出血控制到点滴,以及从点滴抓控制产后出血工作的决心。
■ 建立“胎盘植入超声评分系统” 实现风险分层、早期管理
临床医学是实践科学,很多科学研究来源于临床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赵扬玉教授建立“胎盘植入超声评分系统”,源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2012年,赵扬玉教授接诊了一位剖宫产再次妊娠的孕妇。该孕妇在妊娠34周时,出现胎盘穿透子宫并发生了腹腔内出血,必须立刻进行手术。术中,因其出血过多,进行了腹主动脉球囊止血,整场手术历时6个多小时。虽然最终母婴平安,但赵扬玉教授思考,或许可以在孕妇32周时终止妊娠,以减少产后出血。由于当时没有早期妊娠手术的相关指南或规范,如何在孕妇尚未发生子宫破裂,而胎儿又相对成熟的孕周去完成手术,成为赵扬玉教授探索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初衷。赵扬玉教授带领团队花了整整3年时间,开发了我国首个“胎盘植入超声评分系统”。该体系有效解决了基层医院对孕妇胎盘植入风险的评估与早期识别,并及时将患者转诊至有能力完成手术的医院,对母婴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有29个省区市的上百家医疗机构在使用该评分体系。
“胎盘植入超声评分系统”连续10年受到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支持,赵扬玉教授针对胎盘植入性疾病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建立了覆盖胎盘植入性疾病早期识别-风险预测-手术治疗-多学科协作管理的创新诊疗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胎盘植入九步术式法”等新型术式,开发了“胎盘植入围手术期安全核查表”,建立了围手术期分层规范化管理策略。
对孕产妇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系统性管理,使胎盘植入患者的子宫保留率提高至70%,重型胎盘植入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下降至近50%,有效降低了相关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了卫生经济成本。
■ 以监测、预防为突破口 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赵扬玉教授坚持以监测、预防为突破口,来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和胎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她参与制订了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产房分娩安全核查表》《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率专项行动指导意见》,对我国的生育安全有着积极的贡献。
以《产房分娩安全核查表》为基础的分娩安全核查制度在2020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实施,并被写进《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作为重要的质量改进措施,在全国助产机构广泛应用。这一制度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产房分娩安全管理能力、规范医护人员诊疗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率”连续4年被列入十大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重点防控发生率高、对孕产妇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产后出血。《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率专项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为质量改进工作制定了行动框架,强化了提高产科质量、保护母婴安全管理理念。
■ 新质生产力为产科学发展带来机遇
赵扬玉教授对产科学发展的未来满怀信心,她认为,一方面,多学科协作医疗模式的发展为疑难重症的救治提供了良好思路;区域分级诊疗、孕产妇救治中心和联合转诊救治网络的构建,为孕产妇安全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产科学突破现有诊疗瓶颈、实现医学革命提供了机遇。产科学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推动学科创新发展,以更高的水平服务于人民。
扫码观看采访视频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