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肥胖慢病管理,打造中西医协同诊疗新范式——专访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董俊
在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单一减重”的局限,实现“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肥胖管理目标,已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专访了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肥胖门诊的学科带头人董俊主任,听其分享门诊在中西医协同防治肥胖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专门聚焦肥胖诊疗,且强调中西医协同,核心初衷是什么?
董俊主任:我们的初衷主要源于三点临床实践中的深切体会。
一是切实解决患者“减重难、易反弹”的痛点。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单纯依靠西药或节食减重,多数患者会面临“体重下降后迅速反弹”“代谢指标改善不持久”等问题。而中医药在调节脾胃功能、改善体质方面有独特优势,中西医结合能从“控体重”向“调代谢”延伸,让减重效果更持久。
二是应对肥胖“多并发症”的复杂性。肥胖常伴随糖尿病、高血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单一科室或单一疗法难以全面覆盖。我们通过中西医协同,既能用现代医学精准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制定科学的饮食运动方案,又能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内分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三是满足区域患者的健康需求。作为赣北区域医疗中心的特色门诊,我们希望将中西医协同的肥胖管理模式落地基层,让本地患者不用奔波远行就能享受到规范、高效的诊疗服务。2024年我们随访的数据显示,超过60%的肥胖患者实现了体重持续下降且代谢指标稳定,这更坚定了我们走中西医协同道路的决心。
能否具体介绍下,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在中西医协同诊疗肥胖方面有哪些特色实践?
董俊主任:我们的核心思路是“辨证与辨病结合,干预与管理并重”,主要有三方面实践:
第一,建立“中西医联合评估”体系。患者就诊时,不仅会通过现代医学检查(如人体成分分析、胰岛素释放试验)以明确肥胖类型(如腹型肥胖、代谢性肥胖),还结合中医辨证(如脾虚湿盛、痰湿内蕴)进行分型,从而为每位患者制定“一人一策”的诊疗方案。比如针对脾虚湿盛型肥胖患者,在控制热量摄入的基础上,搭配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指导穴位按摩辅助治疗。
第二,创新“多手段协同干预”模式。我们构建了三级干预模式:
一级干预(基础治疗):适用于BMI≥24.0 kg/m2或中心性肥胖患者,采用低碳饮食方案(碳水化合物供能比≤30%)+运动处方(每周30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
二级干预(强化治疗):适用于一级干预失败或BMI≥28.0 kg/m2;采用低碳饮食+运动处方+膏脂归化汤;
三级干预(手术治疗):BMI≥37.5 kg/m2或≥32.5 kg/m2伴代谢综合征;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或胃旁路术(RYGB)。
2024年数据显示,通过该模式干预的患者,平均减重疗效提升20%,且反弹率下降30%。
第三,构建“长期随访管理”机制。肥胖诊疗不是“一治了之”,而是长期过程。我们建立了患者随访档案,定期通过线上平台推送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指导(如节气养生食谱、中医健脾食疗方),每3个月开展一次线下健康讲座,同时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及时解答患者在减重过程中的疑问,确保诊疗效果持续落地。
未来,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在中西医协同防治肥胖领域,还有哪些规划或目标?
董俊主任:我们接下来的规划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是深化“多学科协作”。我们计划联合营养科、妇产科、康复科等科室,成立“肥胖与代谢疾病多学科诊疗(MDT)中心”,针对复杂肥胖病例(如青少年肥胖、肥胖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开展跨学科会诊,进一步拓展中西医协同的覆盖范围与精准度。
二是推动“诊疗经验标准化”。我们将系统梳理近年来的临床案例,总结中西医协同诊疗的有效方案,形成适合区域推广的“肥胖中西医管理路径”,并通过基层医师培训、远程会诊等方式,将成熟经验辐射到周边县区医院,让更多肥胖患者受益于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模式。
中西医协同,为肥胖慢病管理开辟新路径。未来,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将进一步深化多学科协作,成立MDT中心覆盖复杂病例,并推动诊疗经验标准化与区域推广,持续完善中西医协同诊疗新范式,为赣北乃至更广区域的肥胖患者提供更规范、高效、持久的健康解决方案。
专家简介
科室简介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