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群贤共论消化之道 展宏图再续学术华章——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在长沙召开
10月23—25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覆盖消化道肿瘤、肠道微生态、肝病精准治疗等数十个领域。会议的三大核心品牌板块,以多维视角展现了大消化的前沿进展:“学海无边际”板块启航思想深潜、“时代最强音”板块奏响学科华章、“缤纷万花筒”板块绽放多维学术,通过专题研讨、病例剖析、内镜及介入实操培训等形式,实现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
█ 遵循国际化原则 强调本土创新研究成果展示 █
我国消化病学在基础科研和临床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会议特别邀请了国内杰出研究团队,展示本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长海医院李兆申教授报告了长海团队20年来在慢性胰腺炎研究方面的成果;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介绍了华西团队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诊治新策略方面的突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结合所在医院炎症性肠病(IBD)团队研究成果介绍了IBD领域最新进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丽雅教授汇报了团队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新药物和新方案方面的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阐述了团队在肠道纤维化领域的研究进展;西京医院聂勇战教授介绍了团队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性疫苗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结合团队的研究成果分享了关于胆管上皮细胞的系统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萦晅教授介绍了团队在结直肠癌防治方面的最新成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于红刚教授分享了团队在人工智能应用于消化疾病诊治方面的进展;上海长征医院谢渭芬教授展示了团队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新药物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晓艳教授则分享了团队在IBD与饮食方面研究的新发现等。
国际学术交流是提升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的关键途径。会议邀请了世界胃肠病学组织主席Geoffrey Metz教授、英国胃肠病学会(BSG)主席Collin Rees教授以及亚太消化学会前主席胡志远教授、Gut主编Emad EI-Omar教授、Gastroenterology主编David S. Weinverg、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审稿专家John Yung Chong Kao教授等,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全新见解、论文发表实操经验等。新增的国际联合分会场大幅提升了会议的国际化程度,促进了中外学者的深度对话,并加强了与国际学会的沟通与交流。
█ 为青年学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 █
本次会议打造的午间学术交流活动视频秀、疑难病例讨论、文献点评以及口头壁报交流成为青年医师关注焦点,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科研思路与成果,以及临床实践中的创新思维与技术应用。其中,视频秀环节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了内镜及介入手术操作技巧,获得广泛好评;疑难病例讨论聚焦临床实际问题,激发深入探讨;文献点评由专家现场指导,帮助青年医师提升科研鉴赏力;口头壁报交流则通过限时演讲与互动问答,锻炼了青年医师的表达与应变水平。
青年学组专场会议,包括基础及病例指南2个专场,通过高水平学术研究报告和贴近临床实战的病例汇报,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交流。
█ 以成立45周年为起点 再启新程 █
2025年正值消化病学分会成立45周年。本次会议选址长沙,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华医学会创始人颜福庆先生及消化专科创始人张孝骞教授均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有着很深的渊源。消化病学分会同仁在45周年之际,重返中国现代医学的发源地,缅怀先辈,意义深远。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大事记”展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与会者生动展示了消化病学分会自创立以来,历届委员会期间举办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与取得的显著成就。
█ 小结 █
会议共收到稿件5047篇,其中包括病例报告566篇、视频展示122篇,以及海外投稿12篇。会议首次增设了2个与国际学术组织的联合分会场,分别为消化病学分会与美国胃肠病学会AGA联合分会场以及消化病学分会与英国胃肠病学会BSG联合分会场。
正如唐承薇教授所言“我们力求为每一位参会者提供多维度的学术滋养。这不仅是学术的盛宴,更是中华消化人传承百年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的生动实践!”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将在北京召开,诚邀您共赴这场知识与友谊的约会、共同谱写消化病学新篇章。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