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一场针对医生的网暴,正在发生……”

来源:
康迅网
2025-11-06 16:03:18

一名10岁男孩,一次校园玩耍中的碰撞,一场持续14小时的手术,6处器官的切除,两年靠营养液维持的生命——近日,这样一则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与愤怒。许多媒体以“10岁孩子被切除六个器官”为标题,将成武县人民医院推上风口浪尖,评论区充斥着对医生“丧尽天良”、“强摘器官”的指控。

image.png

(网络视频截图)

然而,当我们拨开情绪的迷雾,回归医学事实与法律鉴定,会发现这起事件远非“黑心医生”那么简单。它折射出的,是医疗决策的复杂性、医患沟通的鸿沟,以及一场正在发生的、针对医生的网络暴力。

悲剧的起点:从腹痛到多器官切除

10月31日,“红星新闻”发布了文章《10岁男孩被诊断有肿瘤多器官切除,卫生健康局:医院存在问题,已立案》,里面详细记录了这起事件的经过。

image.png

2023年10月26日,山东菏泽市成武县的10岁男孩小烨在课间玩耍时被撞到腹部,持续疼痛。母亲岳女士带他前往成武县人民医院就诊,初步检查发现“腹腔内占位性病变”。加强CT显示,小烨的胃和胰腺之间存在肿瘤,医生建议进行腹腔镜探查手术。

谁也不曾想到,这场探查手术会持续近14个小时,并最终发展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及部分肠道切除。手术记录显示,术中快速病理提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术中出现大出血、肠管淤血等并发症,最终切除了小烨的十二指肠、胰腺头部、大部分胃、胆囊、部分小肠和升结肠。

手术后的小烨失去了正常进食能力,依靠全静脉营养维持生命。两年间,家人带他辗转南京、杭州多地求医,被告知需进行多器官移植,但配型难度极大,费用高昂。全家陷入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困境。

鉴定的结论:过错存在,但非“误诊”

2024年12月,第三方司法鉴定机构出具意见书,指出成武县人民医院在医疗行为中存在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同等原因”的因果关系。过错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腹腔探查术式选择存在瑕疵;

2.术前准备不充分,对风险预见不足;

3.对手术风险及替代疗法的告知不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鉴定报告并未认定医院“误诊”。患儿的确患有胰腺肿瘤,且术中获得病理支持。肿瘤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虽属低度恶性,但手术切除是标准治疗方式。

2025年9月,成武县卫生健康局也在书面答复中确认医院存在三类问题:24小时内未完成病历、手术知情同意书记载不全面、术前会诊不规范。卫生健康局已对此立案,并将作出行政处理。

医院在2025年7月向家属赔偿20万元,但面对孩子终身的营养支持与可能的移植需求,这笔钱显得杯水车薪。

被忽略的医学真相:Whipple手术与血管损伤

在舆论风暴中,一个关键事实被有意无意地忽略:Whipple手术是胰腺肿瘤尤其是胰头区肿瘤的标准术式,自1935年创立以来,已成为普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它并非“切除六个器官”,而是根据病情需要切除胰头、十二指肠、胆囊、部分胃、空肠上段和胆总管,并完成消化道的重建与吻合。

image.png

一名小儿外科医师在了解案情后分析:“从文中推测,估计是做胰十二指肠的过程中损伤了肠系膜上静脉(SMV),而且比较严重,单纯缝合无法解决。后续由血管外科行自体静脉移植,但未成功,导致中肠缺血坏死,最终被迫全部切除。”

image.png

另一名腔镜外科医师指出:“SPT(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属于低度恶性,若肿瘤较大或靠近主胰管,确实可能需要行Whipple手术。但此类手术在县医院开展本身就有挑战。术中若损伤SMV或SMA(肠系膜上动脉),极易导致灾难性后果。只能说‘艺高人胆大’,但在儿童手术中,尤其要慎之又慎。”

image.png

这些专业分析指向一个现实:手术的扩大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术中并发症导致的不得已选择。在肿瘤破裂、腹腔大出血的紧急情况下,转院风险极高,医生只能在“赌一把”和“放弃抢救”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舆论的失焦:从医疗纠纷到“偷器官”指控

尽管鉴定报告与卫生健康局结论均未支持“误诊”或“恶意手术”,但媒体报道与公众情绪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image.png

(网络视频截图)

许多视频与文章以“10岁孩子被切六个器官”为标题,强调“孩子只是碰了一下”、“医生一次又一次让签字”,却未提及患儿患有肿瘤的客观事实。评论区大量出现“偷器官”“丧尽天良”等指控,甚至有人将此事与“活摘器官”的谣言相联系。

这种叙事巧妙地利用了3个传播要素:

1.“弱小受害者”形象:强调孩子年龄小、病情轻,激发保护欲;

2.“强权加害”想象:将医院描绘为不负责任的“器官收割机”;

3.“阴谋论”土壤:契合民间对医疗黑幕的想象。

然而,事实是:

· 患儿患有肿瘤,手术有病理依据;

· 手术切除的是部分器官,并非“全切”;

· 胃、胰腺、十二指肠等器官并无移植市场,不存在“偷器官”动机。

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言:“媒体裤子都脱了,你就给他们看这个?”当真相不够“刺激”,某些媒体选择性地强调情绪,忽略专业。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3个月前“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邵某某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跳楼身亡”的热搜?

image.png

医生的困境:在救命与自保之间

这起事件中,医生的处境值得深思。一方面,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肿瘤破裂、腹腔大出血的急诊患儿,转院不现实,保守治疗无效;另一方面,他们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做出高难度手术决策,并承担所有可能后果。

一位医生在评论中写道:“只有医生才明白医生有多难。马后炮谁都会放,但真遇到这种事,撒手不管和放手一搏,大部分医生都会选择后者。风险在自己手里,总好过不可控。”

然而,当下的医疗环境中,医生的勇气未必换来理解,反而可能成为“过错”的证据。鉴定报告中“术前准备不充分”、“告知不充分”的结论,反映出医院在流程管理上的瑕疵,但也从侧面说明:在紧急救治与规范流程之间,医生常常难以两全。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事件对医疗行为的“寒蝉效应”。一位腔镜外科医师坦言:“当下环境,病不好慎做,患者不好慎做,患者家属不好慎做!救命手术,下台为主!非救命手术,预后为首!炫技无用,又没人给你点赞加薪!出事有罪,多少年翻身困难!”

当医生开始在手术前反复权衡“是否值得冒险”,最终受害的将是那些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

网暴中,没有赢家

这起事件本质上是一起医疗意外与沟通失败导致的悲剧,而非“恶意医疗”或“器官盗窃”。患儿的不幸值得同情,家属的质疑也应被倾听,但这不应演化为对医生群体的无差别攻击。

正如一位医生所言:“健康中国,首先要有健康的医患关系。”而健康的医患关系,始于对专业的尊重、对事实的坚守,以及对彼此处境的理解。

在这场针对医生的网络暴力中,没有赢家——除了那些永远在寻找下一个目标的流量猎手。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