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从“药物催眠”到“自然入睡”:探索安眠药的新纪元

来源:
神经时讯
2025-11-07 17:16:15

当睡眠障碍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无数失眠者在渴望入睡的同时,更困于传统安眠药带来的次日昏沉、依赖风险等不良反应。安全与有效的平衡,始终是困扰临床与患者的难题。而今,这一困局正迎来破晓之光。随着以莱博雷生为代表的第四代创新药——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的上市,安眠领域正经历一场范式转移。它通过精准调节大脑中掌管“清醒-睡眠”开关的食欲素系统,不再“强制”大脑关机,而是引导身体回归自然睡眠节律。这标志着,对于失眠的治疗,正从追求“睡得着”,迈向追求“睡得好”的全新时代。

PART.01


药理机制:从“整体抑制”到“精准调控”的本质差异


安眠药的核心作用是干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睡眠-觉醒周期,莱博雷生与传统安眠药的根本区别在于作用靶点与机制的“精准度”。

传统安眠药以“整体抑制中枢”为核心:通过强力抑制神经中枢的方式让大脑“强制断电”。打个比方,这种作用方式类似于“强制晕倒”,虽能快速助眠,但“暴力打击”式的作用,使众多非目标脑区也受到了抑制,不良反应明显。[1]

莱博雷生则“精准调控睡眠-觉醒通路”:作为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其不针对主要神经功能,而是瞄准大脑中的“觉醒控制系统”——食欲素系统。食欲素是下丘脑分泌的神经肽,它通过结合OX1R和OX2R两种受体,持续传递觉醒指令。失眠患者的食欲素系统往往出现紊乱,导致大脑“停不下来”,即便身体疲惫也难以入睡。[2][3]

莱博雷生通过竞争抢先结合食欲素受体,阻断觉醒信号,而非整体抑制中枢。这一机制贴合睡眠生理调控逻辑,仅针对“觉醒通路”起效,不影响其他神经系统,为减小不良反应奠定基础。[2][3]

PART.02


安全性:从不良反应到依赖性的关键突破


安全性是安眠药临床应用的核心,莱博雷生与传统安眠药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不良反应谱、依赖性风险及特殊人群适用性三个方面上。

  •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从“普遍”到“低发”

传统安眠药因整体抑制中枢,易引发中枢相关不良反应: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常导致次日困倦、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部分患者出现顺行性遗忘;非苯二氮䓬类(如唑吡坦)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但仍有20%~30%患者出现次日残留镇静效应,老年患者认知受影响比例更高。这些不良反应的产生是因为药物抑制了非目标脑区,且随剂量增加风险逐渐上升。[1]

莱博雷生因精准作用于食欲素通路,对中枢其他功能影响极小:临床数据显示,其治疗组患者次日困倦发生率仅5%~8%,远低于非苯二氮䓬类的25%;顺行性遗忘、认知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足1%,与安慰剂组无统计学差异。且不良反应与剂量关联性弱,即使在治疗剂量上限,也无明显中枢抑制残留,降低了日常活动安全风险。[3][4]

  • 药物依赖性:从“高风险”到“低风险”

药物依赖性是传统安眠药长期使用的核心隐患:苯二氮䓬类长期使用易引发生理依赖,停药时出现戒断反应(焦虑、失眠反弹等),心理依赖发生率达30%~50%;非苯二氮䓬类依赖性虽较低,但长期使用(超4周)仍有10%~15%患者出现停药后失眠反弹,生理依赖风险不可忽视。[1]

莱博雷生在依赖性风险上实现了突破:其作用机制不涉及神经递质受体敏感性改变,不易引发生理依赖。临床研究显示,连续使用6个月后,停药时戒断反应发生率不足2%,失眠反弹率仅3%~5%,心理依赖发生率低于1%,更适合慢性失眠障碍的长期治疗,无需频繁调整剂量规避风险。[3]

  • 特殊人群适用性:从“受限”到“相对安全”

传统安眠药在特殊人群中使用受限:老年患者使用苯二氮䓬类,跌倒、认知障碍风险是年轻患者的3~5倍,临床指南建议减量或避免使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代谢能力下降,药物易蓄积,需严格调整剂量,部分药物(如氯硝西泮)禁止用于严重肝损伤患者。[1]

莱博雷生在特殊人群中安全性更高:老年患者使用无需调整剂量,临床未观察到跌倒风险增加或认知异常;其主要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且不依赖肾脏排泄,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仅严重肝损伤患者需谨慎使用,扩大了适用范围。[3]

PART.03


注意:良药也需正确用药


虽然莱博雷生安全自然、优势明显,但也不是“随便吃了就舒舒服服自然醒”,要充分发挥效果,依然要注意正确用药。

1.用药需要遵循医嘱:每个人失眠的原因不一样,用药时间、药量要根据病症调整,因此用药之前必须咨询医生,不要自己随便吃药。

2.配合“非药物调理”:吃药的同时,尽量固定睡觉时间、睡前少进行引起大脑兴奋的活动(比如刷手机),这样“药+生活习惯”一起调整,才能真正摆脱失眠,不用长期依赖药物。

3.换药尤为要注意[5]

  • 如果此前只是偶尔服用安眠药,可以直接换药。

  • 如果长期规律使用传统安眠药,推荐采用“联合替换法”。


(1)起始阶段:保持原药物剂量不变,每晚加服5 mg莱博雷生。

(2)减量阶段:每2~4周将原药减少1/4剂量。

(3)调整阶段:如果减药后睡眠稳定,可继续减少原药;如果失眠反复,则恢复上一阶段的剂量。

(4)完成转换:逐步减至完全停用传统安眠药。

Image

莱博雷生通过“精准调控食欲素通路”,突破传统安眠药“整体抑制中枢”的局限,在不良反应控制、依赖性降低及特殊人群适用性上优势显著,为睡眠障碍患者提供更安全的选择。但“放心使用”的核心仍在于科学评估、规范用药与非药物治疗结合——只有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才能充分发挥其疗效,规避风险,实现“安全改善睡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2.Lesley J. Scott1 Lemborexant: First Approval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2020 s40265-020-01276-1

3.孙雪林,胡欣,金鹏飞,新型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莱博雷生,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5年第23卷第7期

4.Clete A. Kushida , Gary K. Zammit , Jocelyn Y. Cheng, Dinesh Kumar , Margaret Moline,Effect of lemborexant on sleep architecture in participants with insomnia

 disorder and mil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Sleep Medicine 127 (2025) 170–177

5. Palagini L, et al. Sleep Med. 2025 Apr;128:117-126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