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邱海波、管向东、吴健锋、尚游等重症专家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上大放异彩

来源:
围术期医学论坛
2025-11-10 09:38:09

近日,第38届欧洲重症医学年会(ESICM LIVES 2025)在德国慕尼黑举办。在本届盛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尤为瞩目,一系列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的研究成果在中欧论坛上集中展示,彰显了中国重症医学已从“国际参与者”稳步迈向“规则贡献者”,在全球重症医学舞台上发出愈发响亮的“中国声音”。本文回顾此次大会上引发国际关注的部分重磅中国研究,梳理其核心发现与临床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管向东、吴健锋教授团队:最大规模脓毒症免疫临床RCT研究,发表于BMJ(影响因子:93.6分)

核心发现:该研究为全球重症医学界规模最大的脓毒症免疫临床RCT研究。结果表明,胸腺肽α1不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28 d病死率,但对特定群体(老年和患有慢性病的脓毒症患者)可能有潜在益处。


研究背景: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全球每年约5000万新发病例,导致近1100万人死亡,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免疫反应失调。目前缺乏针对机体免疫反应失调进行干预的药物。胸腺肽α1作为一种广谱免疫调节剂,在既往研究中显示出在改善免疫功能和降低死亡率方面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确认其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管向东教授和吴健锋主任医师牵头,联合国内22个顶级重症中心,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3期临床试验(TESTS研究),以评估胸腺素α1治疗脓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研究于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招募1106例脓毒症患者,其中1089例纳入改良意向治疗分析。干预组:每12 h皮下注射1.6 mg溶解于1 ml灭菌水的冻干胸腺肽α1,持续给药7 d(若因ICU出院、死亡或撤回知情同意则提前终止);对照组:以相同方式皮下注射冻干生理盐水安慰剂,持续时间同干预组,且两组均依据《拯救脓毒症运动》接受标准化治疗。

研究结果

主要终点:胸腺肽α1组与安慰剂组在28 d病死率方面无显著差异(HR=0.99;95%CI:0.77~1.27)。

亚组分析:胸腺肽α1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性,在≥60岁患者及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观察到潜在获益可能,但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安全性方面:安全性良好,未发现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意义:该研究是中国重症医学首篇发表于国际四大医学顶刊的RCT研究,其结果凸显了脓毒症的异质性特征,为后续脓毒症精准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思路。


2.邱海波教授团队:中药治疗脓毒症的突破性研究,发表于JAMA Internal Medicine

核心发现:该研究(EXIT-SEP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以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了血必净能显著降低患者28 d病死率(7.3%)。这一确凿的疗效为全球脓毒症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希望。


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大多需要在ICU治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ICU的脓毒症患者占比>20%,28 d病死率>30%,是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缺乏有效药物,临床救治面临巨大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由邱海波教授发起,国内45个三甲医院联合在2017—2019年开展了此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旨在评估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28 d病死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研究纳入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48 h,且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13的ICU患者1817例(男性1199例,女性618例)。干预措施:所有患者均根据《2016年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进行常规治疗,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血必净组和安慰剂组,血必净组911例:常规治疗+血必净100 ml,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每12 h一次,连续5 d;安慰剂组906例:常规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每12 h一次,连续5 d。主要结局指标:28 d全因病死率随机后28 d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比例。

研究结果:血必净组的全因病死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28 d全因病死率:血必净组:18.8%(878例患者中死亡165例);安慰剂组:26.1%(882例患者中死亡230例);组间差值:7.3%(95%CI,3.4%~11.2%),P<0.001。

研究结论:早期脓毒症患者每12 h静脉输注血必净100 ml,连续5 d,可显著降低28 d全因病死率,且临床安全性可靠。


3.尚游教授团队:ARDS通气策略的新选择,发表于CHEST

核心发现:该研究应用电阻抗断层扫描技术(EIT)证实,与标准小潮气量通气(LTV)相比,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能显著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背侧肺区的通气血流(V/Q)匹配,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个体化通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背景:ARDS病死率高居不下,其肺损伤的异质性是治疗的主要挑战。LTV虽是标准疗法,但如何在防止肺泡过度膨胀的同时实现重力依赖区的有效复张仍是临床难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尚游教授团队在CHEST上发表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利用床旁EIT技术对肺通气和灌注进行同步评估与比较。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中重度ARDS患者(n=40),随机分配至干预组(APRV组)或LTV组。在随机分组前(0 h)及分组后12 h、24 h收集EIT数据,并记录呼吸和血流动力学相关临床指标。

研究结果

(1)肺复张效果:从基线到24 h,APRV组背侧通气的增加(中位数10.82%)显著优于LTV组,背侧分流则显著减少(中位数-4.67%)。(2)通气血流匹配:APRV组背侧V/Q匹配得到提升(中位数4.13%),肺通气不均质性显著改善。(3)气体交换:APRV组PaO2/FiO2提高,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改善。(4)安全性:两组均未发生气压伤,且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在中重度ARDS患者中,与LTV相比,APRV能够复张背侧区域,减少背侧分流,增加背侧通气/灌注匹配,并改善肺通气均一性,从而更有利于气体交换和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的改善。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