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颁布!
11月8日,在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开幕式上,颁发了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共有10位获奖者,其中基础组4人,临床组6人。
基础组
赵晓迪
空军军医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中国科协“青托工程”、“博新计划”和全军“优博”获得者。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聚焦胃肠癌患者临床上常见的耐药与转移问题,发现了调控胃肠癌耐药与转移的新因素与新机制,并针对性提出了治疗新策略。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代表性成果包括:1.发现了牛磺酸调节免疫逃逸导致胃癌耐药复发的全新机制,研发了改善免疫抑制微环境、增敏免疫治疗的临床新策略,结果发表在Cell;2.揭示了胃肠癌化疗和靶向治疗耐药的新机制,为临床患者治疗新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发表在Nat Med和J Clin Invest;3.解析了胃肠癌转移微环境的重要调控分子及交互作用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标志物和干预靶点,结果发表在Sci Signal和Cancer Res。
钟莉娉
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八桂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长期从事肿瘤生物靶向诊治研究工作。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2024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获广西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广西青年科技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省创新争先奖团队奖。成果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4篇,单篇最高他引499次;其最高单篇IF=52.7,授权发明专利6项。
代表性成果包括:1.运用彩超引导经肝门静脉将CRISPR/Cas9系统导入食蟹猴的肝脏,实现直接对肝细胞的抑癌基因Pten和p53进行快速精准编辑,创建了国际首个基因编辑原发并转移肝癌猴模型,为肿瘤靶向诊治新技术、新药物研发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平台,入选“2021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2.运用该模型,研发出国际首个超急性排斥工程化溶瘤病毒NDV-GT,通过静脉注射可高效治疗多种晚期癌症,取得了显著疗效。成果发表于Cell,并获Nature长篇专题报道,被誉为“癌症治疗的重大突破”,开创了溶瘤病毒系统治疗的新模式,为精准医疗指明了新方向,入选2024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曾红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际肿瘤登记协会亚洲区代表(2024—2027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要从事肿瘤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等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为我国及全球癌症防治策略制定和实施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Lancet、BMJ、Lancet Public Health、Nature Cancer、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H指数62,总被引4.7万余次,4篇入选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任Science Bulletin特邀编委和eClinicalMedicine专家委员会委员。
代表性成果包括:1.首次揭示我国人群总体癌症生存率现状及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关键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发表于Lancet Global Health和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Center;2.研发高精度肿瘤监测关键技术,量化阐明我国癌症生存率差异主因,为提高生存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发表于Lancet Public Health和BMJ;3.评价并优化肝癌预防策略,为推广适宜策略奠定科学基础,研究结果发表于Lancet和Nature Cancer。
许大千
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青A)、海外优青项目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基础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长期致力于肿瘤代谢研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30余篇。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Nature Cell Biology (4篇)、 Nature Metabolism,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3篇)、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篇) 、EMBO J、PNAS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华夏青年医学科技奖,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奖;担任BMC Biology、Science Bulletin杂志编委,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节律、低氧肿瘤学专委会委员等职务。
临床组
王成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子靶向研究室副主任。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个人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自然专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0项。主要从事肺结节、早期肺癌的基础、临床及转化研究,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共27篇,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
代表性成果包括:1.建立肺结节临床研究队列,创新决策树算法、注意力引导下的深度神经网络及多维梯度提升技术,研发中国版肺结节风险智能评估和决策系统C-Lung-RADS,对不同风险的肺结节患者进行个性化分层管理,结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2.创新基于Transformer的影像、临床、分子的多模态融合诊断模型并开发产品,实现肺癌与其他肺部疾病的精准鉴别,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npj Digital Medicine;3.解析肺癌早期演进生物学行为,阐明肺干细胞与免疫微环境细胞通讯调控的“种子-土壤”协同作用机制,发现了新靶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通过以上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五年生存率得到显著提升。
陈克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胸部肿瘤研究所执行所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自然青年科学基金A类(原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主要从事胸部肿瘤的外科诊疗及各期肺癌的全程综合诊治,作为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援藏一年,主刀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胸腺切除等五项西藏自治区首例手术。研究方向聚焦可手术肺癌,开展创新性转化研究。
代表性成果包括:1.研发基于液体活检的高敏监测新技术,实现复发预警较传统提前近300天,并首创结合ctDNA的实体瘤TNMB新分期系统;2.开发了智能化肺癌管理策略,较经验诊疗提升了1/3的诊断准确性;3.揭示了磨玻璃肺癌免疫平衡机制及实性肺癌复发高危亚型,创建空间疗效预测模型,改写欧洲胸外科协会官方指南。上述工作在Nature、Cancer Cell、Med等国际期刊发表60余篇论文,被Nat Rev Clin Oncol评为亮点研究(Highlights),授权8项国家发明专利,成果影响28部国内外指南共识,写入12部国际专著,推动了可手术肺癌诊疗的新突破。担任科技创新203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席青年科学家、主持国自然原创探索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课题。兼任肺癌大数据创新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常委、北京医学科学健康学会理事等。获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全球青年学者奖等国际学术性奖励七项,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
保肇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肿瘤外科5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手术、综合治疗,特别是脑胶质瘤疾病的手术治疗及分子病理指导下的综合治疗。擅长功能区脑胶质瘤的唤醒手术,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联合放化疗、电场治疗等多学科诊疗手段,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言语、运动功能。作为神经外科医生,联合研发MET单靶点抑制剂伯瑞替尼,完成Ⅰ~Ⅲ期临床试验,亚组中位生存期从4.2个月延长至32.5个月,死亡风险下降73%。现已上市用于既往治疗失败的具有PTPRZ1-MET融合基因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4级)或有低级别病史的胶质母细胞瘤成人患者,纳入国家医保。
科研方向为:脑胶质瘤复发与级别进展机制及药物研发。在Cell、Nature、Bioact Mater、Neuro-oncol和Cell Rep等杂志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累计IF=249.2),他引1087次。围绕复发脑胶质瘤的早期预警、干预和复发机制取得了如下成果:1.阐明MET是复发早期预警标记物,可激活STAT通路抑制免疫炎性反应;2.在复发脑胶质瘤中发现MET的融合基因PTPRZ1-MET,可激活MET/STAT3轴调控肿瘤复发;3. 组织团队构建保留免疫微环境的胶质瘤类器官GlioME。建立胶质瘤药物筛选平台,延长患者生存,实现临床转化。
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北京学者等人才项目支持。承担国自然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英国《自然》杂志全球高影响力青年学者评选入围前十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郑向前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获首批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国之名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天津市青年医学新锐,天津市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西藏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兼任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甲状腺癌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天津市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委等。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9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第一/通讯),编写专著、指南及共识21部,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等奖励。
代表性成果包括:1.基于多组学揭示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及耐药的表观遗传新机制,探索并创建新型肿瘤联合用药治疗模式,为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新思路;2.开发新型药物靶点及治疗策略,并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实现成果转化,并填补甲状腺癌靶向治疗适应症空白;3.率先开展多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等外科新技术,并积极开展“多功能保留”外科手术及晚期患者同期重建,最大程度保留/重建生理功能;4.制定并推广甲状腺癌精准诊疗策略,致力于推动甲状腺癌规范化诊疗。
高翔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胃肠肿瘤中心、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癌症整合组学前沿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年北京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胃癌围术期精准治疗的临床及转化研究。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在Nature Medicine(2024,2025)、Lancet Oncology、Science Advances、Cancer Research、Nature Review Clinical Onc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研究成果推动指南改写 6 次,主持“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子课题等10项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编撰专著1部著作。国际癌症基因组成员(ICGC-ARGO)临床与元数据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胃癌整合防筛专委会常委、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胃肠外科分会常委、MedComm编委、Fundamental Research青年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青年编委,中华胃肠外科杂志青年编委。入选青年北京学者、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层次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苗”、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5/15)、北京大学腾云青年科学家“天驹奖”、“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金奖、“中国消化道肿瘤领域十佳临床研究”。
陈雨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独立PI,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吴孟超院士医学青年基金奖、华夏青年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连续三年入选斯坦福-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2025年)。主要从事鼻咽癌转移机制及精准治疗策略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Lancet*3、 Ann Oncol*2、Cell Res、Nat Med、Cancer Cell、J Clin Oncol、Sci Adv、Med等;累计引用7000余次,单篇最高2400余次,其中1篇入选ESI TOP 1‰热点论文,5篇入选ESI TOP 1%高被引论文。任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ASCO)鼻咽癌指南专家组共同主席、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鼻咽癌中国专委会副主席、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鼻咽癌临床试验协作组委员等职务。
代表性成果包括:1. 阐明RNA甲基化在鼻咽癌转移中的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Sci Adv和Adv Sci;2. 建立基于肿瘤微环境分型的转移风险评估系统,结果分别发表在Cell Res和Ann Oncol;3. 研发有效减少高危患者转移的节拍化疗新方案,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Lancet和Med上; 4. 执笔中美鼻咽癌精准治疗指南以及《柳叶刀》创刊以来中国内地首篇专题研讨,指导鼻咽癌诊疗实践,分别发表在Lancet和J Clin Oncol上。
关于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包括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均为工作在科研、临床一线的青年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获得过各级科技奖励、承担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突出、研究内容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综合整理自中国抗癌协会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