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BJA:阿片的用量不降反增!外周神经阻滞是否有必要实施?

来源:
围术期医学论坛
2025-11-12 10:30:40


外周神经阻滞(PNB)已被多部骨科与麻醉指南列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核心措施,可显著降低术后即刻疼痛评分、减少术中阿片用量并缩短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然而,PNB作用消退后可能出现的“反跳痛”正日益受到关注。今日读到一篇文献,对PNB的长期影响进行了回顾性评估,结果发现PNB的使用反而增加了阿片类药物用量,这与多模式镇痛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驰,那么PNB是否还有必要进行呢?

研究成果速览

Chung等基于约2.3万例骨科手术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单次PNB在术后24 h内镇痛优势显著,却伴随住院期间最高疼痛评分升高、阿片类药物消耗增加23%、出院后30 d处方量上升的矛盾现象,提示PNB导致的“反跳痛”可能抵消其早期获益。

1.早期获益确切

Chung队列证实,PNB使PACU最高NRS降低1~2分,阿片嘞药物用量减少20%~30%,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达到日间手术出院标准更快。

2.反跳痛被低估

40%患者于阻滞后12~24 h出现NRS≥7分的爆发痛,迫使补救性阿片激增,住院时长反而延长,同时出院后30 d阿片处方率上升,其机制涉及外周神经突触可塑性、中枢敏化及炎症风暴,与“首次痛”形成叠加。

同时文献提到,年轻、女性、骨性手术、上肢手术及未合并地塞米松是反跳痛高危因素;静脉或神经周围地塞米松、多模式全身镇痛及持续导管技术可降低其发生率。

3.慢性术后疼痛(CPSP)

文献研究结果显示PNB组1年CPSP诊断率下降,这一保护效应与急性期阿片需求增加形成机制性冲突,可能与数据库研究难以校正的混杂因素有关。

最新3项RCT(n=1260)研究表明,持续股神经阻滞48 h可将膝置换后6个月CPSP从28%降至18%,提示“延长感觉阻滞+早期活动”可能是降低CPSP的关键。

PNB被否定了吗?

作者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否定PNB,而应优化镇痛路径:①术前启动含地塞米松、非甾体类抗炎药、加巴喷丁类的多模式方案;②优先采用持续神经阻滞或长效局麻药配方;③制定个体化出院阿片处方策略并加强患者教育。未来需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在标准化多模式镇痛背景下明确PNB对急慢性疼痛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真实影响,以平衡早期舒适与长期安全。正如德国俚语所说“不应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扔掉”(不应因噎废食)。

反跳痛的应对措施

一、机制

目前认为反跳痛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1.中枢敏化:阻滞消退后伤害性输入突然增加,诱发中枢痛觉超敏。

2.炎症反应激活:局部炎症介质释放,未被预镇痛有效抑制。

3.HPA轴功能紊乱:低皮质醇水平提示糖皮质激素反应性下降。

4.心理机制:焦虑与灾难化思维通过增强疼痛感知促进痛觉环路放大。

二、风险因素

多项前瞻性研究指出,反跳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独立相关,临床中可据此进行风险分层。

三、可行措施

1.阻滞剂调整

调整阻滞剂使用剂量,降低由麻醉因素造成的反跳痛。例如锁骨上入路使用0.5%布比卡因时,ED50范围为8.9~13.4 ml。此外,一项基于肩关节镜手术的研究表明,布比卡因脂质体组反跳痛发生率约为20%,而对照组(罗哌卡因)高达47%。

2.地塞米松的合理使用

静脉给药:0.10~0.11 mg/kg术前静脉注射,可显著降低反跳痛发生率(32% vs. 79%)并减少24 h阿片用量达65%。

疗效差异:对存在夜间痛、高焦虑、低皮质醇的患者效果可能减弱,建议结合心理评估与生物标志物进行个体化用药。

3.多模式镇痛联合策略

神经周围佐剂:地塞米松、右美托咪定等。

术前镇痛铺垫:在PNB消退前启动非阿片类镇痛(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

导管持续阻滞:使用周围神经导管延长感觉阻滞时间,平稳过渡。

4.患者教育与心理干预

术前告知患者PNB消退后可能出现反跳痛,降低其焦虑与不确定感。对高灾难化思维患者,可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

5.个体化镇痛方案

基于表型与生物标志物的精准干预是未来方向。例如对“低皮质醇+高焦虑”表型,可采用“地塞米松+CBT+神经导管”联合策略。

结语

外周神经阻滞依旧是围手术期镇痛的重要手段,但“收益-风险比”取决于对反跳痛的有效预防与全流程阿片管理。通过地塞米松双途径给药、前置多模式镇痛、延长阻滞时效及精细化处方策略,可在保持PNB早期优势的同时,抑制住院与出院后阿片反弹,实现“急性镇痛-阿片节制-慢性疼痛预防”三重目标。未来需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各项干预对硬终点(慢性疼痛、持续用药)之影响。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