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解读——围术期的学习与应用
作者:山西白求恩医院普外科 邱会芳、吕娜
减重代谢手术引入中国已有24年,国内手术相关围术期问题处理也已形成体系。近5年来,国际上关于减重代谢手术围术期管理出现了新的理念和证据,经过近1年的筹备和论证,国内专家对相关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形成了《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2024版)》。本文对其围术期管理要点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术前管理
1.术前筛查
目的在于快速筛选并排除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可在就诊初期于门诊完成。对于拟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内容包括围术期治疗及饮食、生活方式改变等。
2.术前评估
推荐对高危患者进行详细评估。高危患者包括患极重度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心血管功能异常、呼吸衰竭等疾病的患者。评估内容包括通气能力(血气分析、肺功能等)和心功能分级,必要时行心脏超声和喉镜等检查。
推荐对患者进行肥胖相关合并症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全面评估,建议术前明确患者有无胆囊结石、甲状腺肿瘤、食管裂孔疝等,可能需要同期联合手术治疗的疾病。
推荐对患者进行术前营养状况评估,包括是否缺乏各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是否贫血等。
对于育龄期女性患者,建议术前检查性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必要时行子宫附件超声等检查,并了解患者术后妊娠预期,妊娠时间建议在术后12个月以后。
3.合并症管理
血糖管理
对于合并T2DM的肥胖患者,围术期应加强血糖监测,包括空腹、餐前、餐后2h及睡前等时点的血糖水平。对于存在严重合并症或发生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肥胖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放宽至10.0~13.9 mmol/L。术前24 h应停用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和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根据MDT会诊结果调整药物用量。
睡眠呼吸障碍(SDB)的管理
推荐术前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以筛查SDB,对于体质指数(BMI)≥30 kg/m2且清醒状态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 mmHg(1 mmHg=0.133 kPa)者需高度重视。给予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或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
所有拟接受手术的患者均应在围术期完善VTE与出血风险评估,并遵循相关学科医师意见进行术前干预。
其他管理
对于极重度肥胖患者,推荐进行术前预减重以改善心肺功能;建议劝导吸烟、饮酒患者术前戒烟(>2周)、戒酒(2~4周),降低围术期风险。
术中管理
应注意肥胖患者的体位并保护重点部位皮肤,注意保温,避免发生术中低体温,减少发生压疮和神经损伤。
术后管理
1.一般管理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推荐通过联合用药控制术后恶心呕吐与术后疼痛,使用抑酸药预防应激性溃疡。
慎用非甾体抗炎药。
2.血糖管理
加强血糖监测,以血糖7.8~10.0 mmol/L为控制目标,对超过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优先给予胰岛素治疗,同时需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3.心血管功能异常管理
严密监测输入液体平衡,术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术后早期应避免使用利尿剂。
出院前饮食及营养管理
1.饮食宣教
尽早阶段性恢复饮食,由清流食过渡至流质饮食。推荐每日摄入水分≥1500 ml。
2.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术后需长期补充足量的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补充量须满足个体化需求,定期检测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水平。
3.其他注意事项
推荐术后短期应用抑制胃酸及防止胆汁淤积的药物,减少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摄入。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加强减重效果,防止皮肤松弛。建议术后至少每周运动150~300 min。
运动四阶段
1.术后第1~2周:散步等温和的运动。
2.术后第3~4周:健步走。
3.术后第2个月:慢跑、骑自行车。
4.术后第3个月起:跑步、跳、舞蹈、瑜伽、 游泳、健身球类等运动,循序渐进,建议每周2~3次强体力运动。
临床实践启示与思考
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让减重代谢手术患者更快恢复,是一个贯穿术前、术中、术后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将围术期管理的目标从“顺利完成手术”提升到“为患者长期健康结局奠定基石”,这要求我们的工作思维发生根本转变,熟知患者围术期每一时间段的重点内容,将指南精神内核——精细化、系统化、人文化——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不仅为患者“切除”了肥胖,更为他们“重塑”一个健康、有质量的人生,真正实现减重代谢外科的终极价值。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