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共擘“生育友好 数字赋能”新蓝图——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在福州召开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5-11-14 21:14:43

11月6—8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在福州召开。大会以“生育友好,数字赋能,促进围产医学的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围产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临床工作者,通过多维度、高水平的学术议程,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会,有效推动了前沿理念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图片


 开幕式  ——共启新程,凝聚共识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院士(视频),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红,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朴梅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彤妍教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秘书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志坚教授以及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郑秀琼教授主持。

朴梅花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紧扣“生育友好,数字赋能”的主题,围绕围产医学多个核心领域展开深度交流,旨在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挑战,全力推动围产医学向“精准化、标准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她进一步呼吁全体同仁珍惜本次会议契机,在交流中激发思想,在研讨中共解临床难题,在合作中凝聚行业共识,切实将会议成果转化为推动临床实践进步与学科体系建设的强大动力。

 全体大会  ——高瞻远瞩,引领方向

全体大会环节,多位专家就围产医学发展趋势、政策导向与创新路径作主旨报告,为学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朴梅花教授在题为“产儿协作——加强一体化管理”的大会报告中提出,以实施产儿一体化管理、制定规范指南为核心路径,破解新生儿医疗保健服务现存难题。她指出,管理需“关口前移”,将产前咨询、风险评估及有效的家属沟通列为新生儿救治的关键环节。她以英国相关实践为参照,着重阐明制定详尽且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指南,对系统提升新生儿疾病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兴会教授在题为“中国近十年产科危重症的变迁及对策”的大会报告中,深入剖析了全球及我国产科面临的挑战、产科危重症的当前态势,并系统回顾了我国在孕产妇救治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与显著成效。她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需构建多维度防控体系,核心措施包括:预防在先,推行“五色管理”前置风险防控;规范治疗,严格遵循诊疗指南并强化技术培训;建立哨点预警机制,完善危重症评估与动态管理机制;团队抢救,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协同救治能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教授以“妊娠药物研究的局限与探索”为题,分析了妊娠药物研究面临的多重局限。他针对妊娠并发症的治疗药物研发不足、多数药物未考虑妊娠期特殊性等问题,强调建立妊娠暴露登记系统、人体胎盘灌注系统及药物转运数据库的紧迫性。他提出基于研究的干预措施,旨在通过创新药物和治疗策略提升妊娠期药物治疗效果,并呼吁产科领域持续关注此重要议题。

 分会场  ——聚焦前沿,深度交流

大会同步设置多个专题分会场,精准覆盖围产医学领域的核心热点与临床难点。各会场通过专题报告、论文交流、病例研讨及数字医疗实操演示等多元形式展开深度交流。

新生儿复苏专场议题全面,覆盖了复苏常见问题与对策、双胎妊娠的产儿科协作、基层医院复苏实践难点以及规范化培训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同时,还创新开展融合数字模拟技术的复苏演练,推动前沿理念与临床实操在高度拟真的环境中深度交融、相互促进。

胎儿医学专场聚焦胎儿发育异常、宫内治疗及围产期管理的前沿进展,系统探讨了从胎儿结构异常的多学科诊疗,到宫内干预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遗传学诊断及胎儿心血管疾病监测等完整链条。

围产重症医学专场专注危重孕产妇救治与管理体系构建,围绕妊娠合并慢性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子痫前期重度并发症等棘手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围产营养与代谢专场以“生命早期健康”为核心,系统阐释了营养与代谢对母婴结局的深远影响,内容涵盖妊娠期糖尿病的精准营养管理、代谢性疾病的综合干预策略以及新生儿救治的关键技术等。

围产感染与免疫专场聚焦宫内感染的诊治规范与新发病原体母婴阻断策略,并深入探讨了母胎界面免疫耐受等前沿科学的临床转化路径,为降低感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提供了全面方案。

产房安全与助产专场围绕阴道分娩、复杂双胎、产后出血防治及电子胎心监护精准判读等核心技术展开交流,同时,通过实战病例讨论,有效提升了临床人员在危急情境下的快速判断与处置能力。

早产及早产儿专场内容设置紧密围绕临床痛点,系统构建了“源头预警—危急救治—用药优化—远期管理”的全程防治体系,并创新性融入了人文关怀与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

本届大会首次设置了围产护理专场和围产影像专场。围产护理专场以“体验与安全”为主线,系统呈现了护理实践的创新与突破。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深入推广、症状评估驱动的临床思维,以及床旁超声等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护理服务的精准性与前瞻性。专场还聚焦超早产儿体温管理、早产产妇泌乳支持等特殊临床场景,集中展示了针对脆弱群体的专业化照护方案。整体内容彰显了“技术、管理、人文”三维协同的现代围产护理发展新理念,为我国围产护理的专业化推进与价值提升提供了系统支撑与清晰路径。

围产影像专场系统展示了影像技术在胎儿结构与功能评估中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应用体系。专场聚焦高分辨率超声、胎儿磁共振及功能成像等关键技术,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心脏结构筛查及胎盘功能学评估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同时,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与人工智能分析,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学评估到功能定量分析的跨越,显著提升了先天性异常与围产期并发症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能力。

 人文沙龙  ——补充维度,丰富内涵

作为历届大会的特色环节,本届人文沙龙专场围绕“医学与社会、学会发展与人文传承”的主题,再度呈现了一场高维度的思想盛会。专场议题设置精妙,不仅从“学科带头人培养”“领导力与围产医学”及“产后抑郁”等现实议题出发,深度回应了医学发展需直面社会需求的时代命题;更通过追溯中华医学会的百年风雨历程与期刊人文栏目的五载坚守,夯实了学科发展的价值根基与历史文脉。

沙龙尾声特别设置了成果交流、主题观展,通过丰富的图文、案例等多元形式,系统呈现了五年来围产医学人文建设的丰硕成果。与会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共同感受了医学人文的温度与厚度,实现了思想启迪与情感共鸣的圆满交融。

  小结  

大会设置主会场1个、分会场11个,大会报告13人次、专题报告126人次、论文发言151人次、主持点评专家235人次、电子壁报交流1488篇。大会共收到投稿2462篇。

此次大会为我国围产医学界构建了宝贵的学术平台,有力促进了新理念、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将继续与全国同仁携手共进,期待与会专家将本次会议的所学所获,转化为临床服务与科研创新的动力,共同为推进围产医学学科发展、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