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乘“协同”与“智能”之风帆 奔赴放射学新航程——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5-11-14 21:16:34
图片

刘士远

作为现代医学的“眼睛”与“路标”,放射学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在中华医学会第32次放射学学术大会(CCR2025)召开之际,本刊特邀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刘士远教授分享大会主题、分会工作,以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展望。

▋影领协同·智创未来:放射学的变革与创新

CCR2025的主题是“影领协同 智创未来”。刘士远教授指出,“影领”是放射学分会的核心使命,涵盖了从传统影像到分子呈现、从结构成像到功能评价、从诊断引导到治疗决策的全方位进步。医学影像不仅驱动着医学的进步,还引领着临床诊疗的革新,助力科研创新。

“协同”是放射学发展的基因与胸怀。医工融合创新带来了新技术和新设备,产学研医的融合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转化。与临床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使得精准医疗得以实现。刘士远教授强调:“未来是协同与合作的时代,只有打破领域边界,拥抱新技术,才能推动创新,释放更大价值。”

在“智创未来”的道路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深度融入影像检查的全流程,从辅助诊断到智能质控,从流程优化到科研创新,智慧影像早已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刘士远教授认为:“智能加速创新,创新推动智能,以智能为核心的创新将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CCR2025进行了诸多创新:为增强观众的互动性,国际会场在日程中设置了互动环节;为青年医生设置了4个交流分会场,青年学组的“科研金手指”分会场内容丰富实用;新书发布区发布了12本新书,其中《现代放射学》中文电子版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与欧洲放射学会首次在教育领域的合作;“群英会”分会场,大医院和县域医院同台合作,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实践需求的同频共振。

▋战略聚焦·成果展现:放射学的实力与影响

谈及分会的工作,刘士远教授表示:“分会的工作重点是‘向内看、向下看’,关心地级市、县级市的放射界同道,拥抱他们,团结他们一起向高质量、同质化的方向发展。”分会通过优化组织、系统育人、立标创新、强基赋能等关键举措,全方位推动了我国放射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组织创新:分会在组织建设上进行了创新,设有10个专业学组和2个筹备学组,并成立了13个横向工作组,包括医工交叉研究工作组、大数据与科学研究工作组、科普工作组、基层放射科能力提升工作组等,形成了学组和工作组纵横结合的格局,更好地覆盖全国放射同行,服务患者。

人才战略:分会注重人才培养,滕皋军教授和王振常教授先后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位专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此外,分会特别关注地县及基层人才的培养,受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委托,学术支持了多期县域放射科主任培训、县域质控专员培训等活动,为地县级及基层医院医教研骨干人才培养做出了示范。

标准指南引领: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等编写了《放射科诊疗质控标准与管理规范》,为全国放射学科开展质控工作和放射科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分会还制定了县域影像中心建设相关指南和标准,助推县域影像中心的高质量建设。2022—2025年,分会共发布各项专家共识5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1项,发布多项团体标准,推动行业高质量、同质化发展。

智能影像驱动:分会成立了大数据与科学研究工作组、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工作组、医工交叉研究工作组,推动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发展;发布了中英文版《中国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发展报告》;发布了30余项数据库建设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共识、指南和规范。

文化传承与科普:分会宣传工作组出版的《中华放射学年鉴》,系统回顾了历年来分会的各项工作、成绩及进展;建成了中国医学影像云博物馆,全面呈现我国放射学的发展成就;首次成立科普工作组,鼓励专家进行科普活动,制定“三个一”计划,发布优秀科普作品。

基层能力提升:分会成立基层放射科能力提升工作组,着重提升地县级放射科建设水平;设立放射科专科能力提升合作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了多期培训和科研启蒙项目。

多学科合作:分会首次成立临床多学科合作工作组,开展基于病例的多学科讨论,形成影像科主导的多学科疾病诊治规范的相关共识,倡导放射科医生开设报告解读门诊、专家门诊、专病门诊等,积极参与临床多学科讨论和门诊,提升临床能力。

国际交流:分会连续四年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学术大会上设置国际会场,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参会,与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友好交流,签署谅解备忘录。

▋机遇挑战·共谋发展:放射学的未来策略

刘士远教授指出,放射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政策上对医学影像科高质量发展和检查结果共享互认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影像医教研管的高质量运行。然而,放射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医疗任务激增和放射医生增长不匹配、设备增加与人员数量能力不匹配、新技术发展与科学知识普及不匹配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刘士远教授提出多项策略:“一是统筹医学影像生态发展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发展宏观蓝图;二是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研发,推动技术自主创新突破;三是加快医学影像体系标准研制,实现行业规范快速发展;四是积极开展和参加针对重大慢性病的影像学筛查,加强与临床学科的横向合作;五是推进医学影像创新服务应用示范,促进行业规模深度应用;六是强化‘顶天立地’人才培养战略;七是关注民生,加强影像科普和文化建设;八是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放射人才。”

刘士远教授强调:“我国放射学正站在从‘并跑’迈向‘领跑’的历史新起点。在‘影领协同,智创未来’的道路上,全体同仁的智慧与坚守,必将汇聚成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共同迎来中国放射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