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医务人员降薪、欠薪有救了!官方最新发声

来源:
康迅网
2025-11-17 11:38:54

近期,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反复强调一个重要的问题——各级医院需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多家医院也纷纷传出医务人员已经开始降薪、欠薪的消息,甚至宣布停诊、破产。

降薪、欠薪成难题,医院为何没钱?

在我国,医生、护士等医院内部岗位一直被称为“铁饭碗”,具有较高的职业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然而,近年来,多位医务人员在网上曝出自家医院已经拖欠好几个月的工资、降低绩效,甚至已经达到付费上班的程度,此类消息接二连三地登上热搜。

不仅如此,合肥东骅康复医院、湖南益阳康雅医院等医院先后宣布停诊、停业、倒闭……医院入不敷出的情况逐渐成为常态,在外人眼里的“铁饭碗”如今也变得岌岌可危。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医院为何陷入财务困境?表面上门诊量不小、医疗费用不低,可钱究竟去了哪里?

实际上,医疗机构的收入来源并不单一,除患者支付的费用外,还包括政府补贴、医保结算、药品耗材销售等。但在当前医疗环境下,这些渠道均面临压力:

· 患者医疗费用受医保政策严格监管,支付方式改革、药品零加成等举措使医院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成本上升而收入增长放缓;

· 医保基金结算周期长,医院需垫付大量资金,加剧现金流压力;

· 财政投入有限,部分医院需自筹资金维持运营,而管理低效、盲目扩张等更使财务雪上加霜。

国家出手!政策联动

面对医院普遍面临的垫资压力和薪酬困境,国家层面正从“医保支付”和“编制薪酬”两大关键环节同步发力,打出政策组合拳。

医保先行:缓解医院垫资压力

2024年11月1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医保基金预付工作的通知》,设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付金,专项用于定点医疗机构药品和耗材采购等周转支出。该政策虽不直接用于发薪,但通过注入现金流,有效缓解医院垫资压力,间接为稳定医务人员薪酬创造空间。

image.png

改革跟上:卫生健康委推动编制与薪酬制度优化

如果说医保预付是“输血”,那么编制与薪酬制度改革则是“造血”。11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江苏扬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编制灵活化与薪酬合理化成为核心议题。

image.png

· 编制“灵活用”

江苏省完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指导按需调整公立医院事业编制的数额。“十四五”以来,核增公立医院事业编制4.9万个,重点补足儿童、妇幼、精神、传染等专科医院发展急需。盘活用好现有编制,建立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归属感。

· 薪酬“结构优”

江苏省积极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科学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元化分配形式。

通过扩大公立医院收入来源、优化绩效分配、调整收入结构等方式,稳步推进“三个结构调整”,逐步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医院内部业务科室和同科室人员收入差距、奖励绩效工资所占比重。建立公立医院“1+N”薪酬水平核定机制,动态调整薪酬总量,并赋予医院内部自主分配权。

“1”代表公立医院既往的薪酬总量基数,即医院在某一基准期(如上一年度)已核定的薪酬总额。这一基数是薪酬调整的基础,确保医院薪酬水平的连续性,避免因调整出现断崖式变化。

“N”代表在薪酬总量基数以外,根据医院实际运营情况和政策导向,动态增加的薪酬核定部分。具体包括以下维度:

1.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

医院在医疗服务质量、运营效率、患者满意度、科研创新等指标上的表现,直接影响“N”的增核额度。例如,若医院在省级或国家级绩效考核中排名靠前,可获得额外薪酬增量。

2.纵向科研绩效支出

医院承担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其科研成果转化、专利申请、论文发表等绩效,可转化为薪酬增量,激励医院加强科研投入。

3.对基层的建设帮扶

医院通过医联体、对口支援等方式,向基层医疗机构输出技术、管理或人才,其帮扶成效(如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患者回流率等)可纳入“N”的核算,体现公益性导向。

事实上,从医保局推出预付机制,到卫健委深化编制薪酬改革,反映出国家层面正以系统化举措破解医院运营与医务人员待遇难题。

今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安徽芜湖的发布会上也强调,正通过“编制周转池”等制度盘活人力资源。例如,安徽已为全省公立医院盘活6万名编制资源,覆盖200余家医疗机构。

10月28日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将“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医院编制、薪酬制度……改革”,为下一步改革定调。

政策春风已至,医护曙光在前

从医保预付缓解“眼前之急”,到编制薪酬改革布局“长远之策”,国家多部门正协同发力,推动医疗行业走向良性循环。尽管挑战仍在,但随着各项政策落地,医务人员有望告别“紧日子”,迎来更加稳定、公平的职业春天。

来源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官网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