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优化临床诊疗策略——访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李笑天教授 | 口述历史
从“科研发烧友”到“产科领军者”,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李笑天教授三十载如一日深耕妊娠高血压疾病研究领域,坚信这一难题终将被攻克。他领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创新性地引入疾病异质性理念,探索精准分型和诊疗新路径。“妇产科口述历史”项目邀请到李笑天教授对其科研之路及研究成果进行分享。
▌做科研“发烧友”,践行“守护生命”之承诺
回首30余年的从医之路,他与科研密不可分。1993年李笑天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攻读在职博士;1996年拿到了其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一年,李笑天教授正好30岁,研究方向是胎儿监护。
有时候,人生一个小小的选择总在未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1996年,李笑天教授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在校期间跟随妇产科学系一位老师进修学习计算机在产科的应用。这位老师既是一位产科主任,又研究临床流行病学,在临床数据分析上非常专业。在那个年代,临床流行病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个选择为李笑天教授走上科研之路埋下了一颗“种子”。1998年,他回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后,拿到了人生中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项目。
这两个基金项目是他的“第一桶金”,也是他走上科研之路的起点。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后起之秀”,2003年,李笑天教授开始在产科领域研究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取得累累硕果。他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有8项与妊娠高血压疾病有关。李笑天教授常常形容自己为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发烧友”。
▌优化妊娠高血压疾病防治体系,护航妇幼健康
一直以来,我国孕产妇及胎婴儿死亡率等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持续向好。根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16.1/10万。基于这些成就,我国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全球十个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这与产科出血救治及妊娠高血压疾病防治水平的显著提高密不可分。从近代医学发展来看,我国在妊娠高血压疾病诊疗方面的提升,与国家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密切相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高度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妇幼保健三级网络的不断完善,为实现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早诊早治提供了坚实基础,确保了患者能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医院的及时救治。目前,全国住院分娩率已持续稳定在99%以上。
众多老一辈专家也在推动妊娠高血压疾病病因学研究和诊疗体系建设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北京协和医院林巧稚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董悦教授、北京妇产医院丛克家教授、上海仁济医院林其德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杨孜教授等。2003年,林其德教授牵头组织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高血压防治研究协作组。经过几年发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于2008年正式成立,林其德教授担任第一届学组组长,那时李笑天教授是学组里最年轻的委员。林其德教授不仅依靠学组力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产科医生从事妊娠高血压疾病研究,还牵头编写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规范了我国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治。此外,林其德教授还牵头24家医疗机构开展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妊娠高血压疾病与凝血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研究”,开创了系统性研究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先河。
▌精准诊疗,破解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治难点
想要更有效、彻底地管理和控制妊娠高血压疾病,首先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其发病原因。一直以来,人们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从未停止,从疾病名词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入。最初因该病表现为妊娠后出现的不同而严重症状像中毒一样,所以称为“妊娠中毒症”;随后根据不同的发病症状改为“妊娠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综合征”;后来认识到这类疾病存在多因素-多机制-多通路致病的综合征发病性质,目前称其为“妊娠高血压疾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多年以来,李笑天教授不断对妊娠高血压疾病进行探索研究,他相信,随着病因研究越来越深入,妊娠高血压疾病在未来有可能被攻克。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有一个概念叫“异质性”,是指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其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细胞呈现出分子生物学或基因方面的改变,从而使肿瘤的生长速度、侵袭能力、对药物的敏感性、预后等各方面产生差异。随着分子生物学、多组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是否也有可能发现妊娠高血压疾病存在这种异质性,如果可以对疾病进行分型,并通过不同的发病路径进行精准治疗,是否能实现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真正意义上的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
2021年,李笑天教授承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及整体化防控策略的研究,就是将这一思想和理念用于诊治妊娠高血压疾病。第一步,李笑天教授团队收集妊娠高血压患病人群的相关数据;第二步,对胎盘血进行多组学分析,根据异质性分为不同的亚群,包括免疫相关、血管生成相关、代谢相关的三种亚型;第三步,针对不同亚型探索发病机制,找到发病的相关标志物;第四步,通过标志物,找到药物作用的靶点,阻断疾病发病通路,最终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对未来的研究进展,李笑天教授信心满满。目前,他们团队已汇集了来自免疫、代谢、微生物及表观遗传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有望在未来3~5年内攻克关键科学难题,并取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扫码观看采访视频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