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发布
《中华医学杂志》2025年第34期发表了由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系统阐述了失眠症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诊断标准、临床评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并针对女性、老年人、儿童/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提出具体建议,32条推荐意见为失眠症的临床诊疗提供了系统性循证指导。
失眠症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症是指持续的睡眠起始或维持困难,与担忧睡眠、睡眠不满意或日间功能损害有关。《指南》采用ICSD-3-TR分类标准同时参考ICD-11编码,将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及其他失眠症三大类。
危险因素与病理机制 年龄、性别、失眠症既往史、遗传因素、应激及生活事件、个性特质、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等均为重要危险因素。失眠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包括过度觉醒假说、3P假说[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和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认知假说等多种理论,各种假说并不互斥,失眠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评估与诊断 《指南》推荐采用标准化诊断流程,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量表评估、睡眠日记等主观评估工具,并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精神检查,必要时辅以多导睡眠监测(PSG)等客观检查。应重点鉴别其他常见睡眠障碍,以及可能引起或加重失眠症的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或物质滥用,明确失眠症是独立疾病、共病还是其他疾病的症状表现。
失眠症的治疗 目标为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减少日间功能损害,预防失眠慢性化和降低共病风险。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作为一线治疗,其核心内容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放松训练和认知疗法等多个方面,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个体CBT-I、团体CBT-I或数字化CBT-I等不同实施模式。此外,《指南》还推荐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多种方法,并强调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特殊人群治疗建议 针对儿童青少年、成年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指南》给出了具体的治疗建议。例如,儿童失眠症首选行为治疗,药物治疗需谨慎使用;成年女性在月经初期、黄体期晚期、妊娠期和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应考虑激素波动对睡眠的影响;老年失眠症患者首选非药物疗法,药物治疗应遵循“尽量减少服药种类、小剂量起始、缩短用药时间”的原则。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