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5年)》发布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5-11-18 17:47:24
图片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25年第9期发布了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及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制订的《新生儿乳糖不耐受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5年)》(以下简称“《共识》”),针对新生儿乳糖不耐受(LI)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出了系统性指导方案,旨在规范临床实践,提升诊疗水平。

新生儿LI的症状识别  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常表现为肠绞痛、腹胀、肠鸣音亢进、腹泻、溢奶、烦躁不安、粪便性状改变及酸臭味等,应及时识别以便进一步诊治。

新生儿LI的诊断与鉴别  对于有LI症状的新生儿,《共识》推荐采用粪便还原糖试验或尿半乳糖测定进行初筛,同时强调新生儿LI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需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牛奶蛋白过敏、感染性腹泻、胃肠道畸形、胃食管反流及喂养不耐受等疾病相鉴别。

新生儿LI的治疗  《共识》指出,治疗原则主要是限制乳糖摄入或添加乳糖酶制剂并积极对症治疗,以改善患儿症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在症状显著改善、自身乳糖酶活性恢复后,逐渐减停乳糖酶制剂或恢复乳糖正常摄入。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首选继续母乳喂养并添加乳糖酶制剂;对于配方奶喂养的患儿,则推荐添加乳糖酶制剂或更换低乳糖配方奶作为初始治疗方案。治疗时间应根据临床症状的转归进行个性化调整,一般干预时间应不少于2周。对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且校正胎龄超过34周的LI新生儿,应持续动态监测临床症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减停相关干预措施。《共识》特别指出,延长干预时间并不能增加临床获益,反而可能增加医疗成本和家长经济负担。

《共识》特别关注了早产儿这一特殊群体的LI诊疗问题,指出早产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高但症状相对较轻,强调早期喂养等手段对促进乳糖酶活性增加的重要性。不推荐常规使用无乳糖配方奶预防早产儿LI,以免影响其营养吸收和神经系统发育。

此外,《共识》提到,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益生菌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但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以充分论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推荐使用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循证医学证据的乳糖酶制剂治疗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LI。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