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鼎新 超越视界——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
11月13—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承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协办。会议以“传承鼎新,超越视界”为主题,聚焦学科建设核心命题,探讨学科创新最优路径。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五四,浙江省医学会驻会副会长陆新成,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梁萍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李建初与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蒋天安共同主持。
会议现场
全体大会: 群英论道,擘画学科新航向
全体大会作为会议的核心环节,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跨学科对话与前沿分享,推动超声医学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突破。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以“心血管疾病与人工智能”为题,揭示了人工智能如何颠覆传统医学模式,实现超声影像数据大规模、高质量、自动化处理,推动超声报告表述的高精准、统一性、规范化,为心血管诊疗提供全新方案。浙江省肿瘤医院谭蔚泓院士带来“疾病诊疗的分子医学”的报告,系统阐释了分子医学的核心内涵:从分子水平解析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突破传统器官学说的局限,以分子视角重新审视生命、诊疗疾病、守护健康。浙江大学医学院黄荷凤院士的“DeepRisk驱动卵巢乳腺癌综合征的源头防控”报告揭示了如何从生命早期和遗传源头,实现对卵巢癌、乳腺癌这两种高关联性遗传肿瘤的根本性预防,并展示了以DeepRisk为代表的深度风险评估技术如何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干预和生育策略。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George Condous教授在题为“The endometriosis ultrasound evolution: How did this happen?”的报告中对子宫内膜异位的诊断作了系统介绍,并针对分布复杂的子宫内膜异位的八大问题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教授作题为“医学影像智能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大会报告,内容极具启发性,他提出人工智能直接解析医学影像信号的新思路,同时分析了信号人工智能面临的数据与算法挑战,展望医学大数据模型及其设施建设等未来方向。日本顺天堂大学Shuichiro Shiina教授作题为“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TA guidelines to Chinese IRS”的大会报告,介绍了肝癌射频微波手术的治疗方法和特点,术前、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以及肿瘤的大小、位置、数量和相关因素对手术方案的影响。台湾长庚纪念医院万永亮教授的题为“Xploring departmental and hospital management through clinical service,education,and research”的报告,从临床服务、教学和研究三大支柱系统,全面探讨了超声科室的管理体系,他指出通过四大委员会协同管理,实现临床、教学与科研的有机平衡。
分会场: 多元激荡,迸发学术新火花
分会场秉持“让更多参会代表获得展示与交流机会”的宗旨,搭建起精准高效、多维立体的学术交流平台。
腹部超声学组分会场围绕肝胆、胰腺、胃肠、肾等多个腹部相关领域的超声研究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充分展现了超声技术的多元化融合与智能化发展趋势。内容包含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超声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模型的突破性进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对腹部脏器病变的精准评估能力,超分辨显微成像揭示微观血流与病理的关联,靶向超声造影剂和超声响应纳米药物等前沿研究进展。
浅表超声学组分会场就血管、皮肤、甲状腺、乳腺、淋巴结等浅表器官的超声研究新成果及前沿技术进行了深度交流。在专注理论探讨的同时,更强调实践创新与临床应用,包括高频探头应用、超声造影技术等尖端科技,并通过翔实的病例分析,展现了超声技术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实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宝贵经验与实用指导。
介入超声学组分会场紧扣跨领域前沿热点,聚焦介入超声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从经典的微波、射频、冷冻消融,到前沿的脉冲电场、声动力治疗、经皮穿刺内放疗,更有人工智能、光声成像、纳米诊疗与肿瘤免疫等转化研究,及手术机器人、磁导航、混合现实等医工结合的最新探索,深入展示了“高效介入”的最新成果与临床突破。
心脏超声学组分会场集实战技能强化、前沿技术深耕、疾病专题突破于一体,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斑点追踪、心脏声学造影、三维成像及分子影像等关键技术,并设置心肌病、瓣膜病、心脏介入、先心病等专场,解析疾病诊断难点、治疗进展及预后评估新方法。
妇产超声学组分会场聚焦妇科与产前超声领域,通过探索早孕期严重畸形的超声诊断、解读WHO肿瘤分类更新、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评估等前沿内容,推广前沿超声技术与系统应用,展示人工智能在超声报告自动化、肿瘤智能诊断中的创新成果,引领妇产科超声步入“看得更清、断得更准”的新纪元。同时通过伦理学问题、优化就医体验等探讨,以智能质控平台助力精益管理,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人工智能与医工结合分会场紧密围绕医工交叉热点,涵盖了纳米医学及超声技术研究和智能超声研究及应用两大核心板块,授课内容包括诊断成像和治疗新材料、诊疗一体化新方法、消融增敏新思路、超声智能成像新方法、远程及智能机器人新设备研发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普分会场以“如何让科普成果‘活’起来、‘传’出去”为核心议题,设置“从古老汉字到未来传播”“《超声百问百答》主编说”“声入人心:探寻超声背后的故事科普秀”三大环节,与参会代表共同解码兼具深度、温度与创意的科普盛宴。
浙江省专场设置超声新技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研素养3个板块,系统呈现了超声技术在多学科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深入探讨学科生态构建路径,探索培养兼具临床能力与科研思维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并解析临床科研全流程的核心逻辑。
本次会议在延续传统分会场模式的基础上,推出3个创新学术活动重塑学术交流生态。“人工智能角”汇集了智能超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设置优秀人工智能作品展示、专业期刊展示、智能设备现场展演3大板块,并创新性邀请到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与医工结合相关的6大期刊参展。“壁报开放麦”借鉴国际会议模式,以“3分钟演讲+主持点评”的形式,为学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创新思维。“医知晨会”利用早餐时间为青年医生创造了与国内一线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内容聚焦当下科研热点,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完整学术闭环。
小结: 凝聚共识,共绘学科新图景
本次会议共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9个,新增创新学术活动3个(人工智能角、壁报开放麦、医知晨会),分会文化建设项目2个(“超有趣”——超声医学专业科普知识闯关、每日会讯)。全体大会发言共7项、专题报告196人次、继续教育40场、专题会发言28人次、论文发言891人次,壁报开放麦187人次,会议共收到投稿9117篇。此外,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常委会、全委会、专业学组和青年学组工作会及编委会等工作会议。
创新是学科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中华医学会的优秀专科分会之一,超声医学分会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为重要契机,为与会同道搭建起高水平、深层次、广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新起点启新程,分会将继续以创新包容、开放多元之姿,深化多学科融合创新,在超声医学的创新赛道上,续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