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骨髓抑制怎么管?刘继彦教授:靠制度、靠协作、靠AI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其所引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乃至骨髓抑制,一直是临床实践中面临的常见且棘手的难题。11月初,《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在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上正式发布,引发广泛关注。
康迅网特别邀请到共识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继彦教授,就共识更新亮点、骨髓抑制管理难点、AI在风险预测中的角色、以及多学科协作路径等话题进行深入解读。一起来看专家怎么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继彦教授
康迅网:《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在本次大会上重磅发布。您作为共识专家组成员,能否简要介绍本次共识更新的核心亮点?这些更新对临床实践,尤其是骨髓抑制的规范化管理有哪些重要意义?
刘继彦教授:《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总体而言有三大更新亮点:一是新增了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处理原则;二是对中重度及以上骨髓抑制风险化疗方案的防治策略进行了更新;三是首次纳入患者自身危险因素评估,强化个体化管理。此外,共识还针对以往循证依据不足的放化疗相关骨髓抑制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建议。
这些更新内容为临床实践中骨髓抑制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将进一步推动诊疗过程的标准化与精准化。
康迅网:中国抗癌协会发起的骨髓抑制规范化管理学科建设项目中,您负责四川地区的推进工作。在推广过程中,您认为在骨髓抑制管理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项目如何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刘继彦教授:在中国抗癌协会发起的骨髓抑制规范化管理学科建设项目中,我们团队负责四川地区的推进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三方面主要挑战。
第一,管理体系尚不完善。骨髓抑制不仅需要医院层面高度重视,更需要多学科协作、医务人员思想统一以及标准化操作流程的落地执行,必须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加以推动。
第二,医保政策支持有待加强。特别是在一级预防方面,若医保政策能够及时配套,将为规范化病房建设与学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最终惠及患者。
第三,院外管理实施难度较大。由于骨髓抑制多发生在院外,如何有效开展患者随访,督促其完成白细胞等指标检测并及时反馈给医疗团队,是目前执行中的一大难点。
该项目通过搭建规范化管理框架、推动多学科协作以及探索院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正积极协助各医疗机构应对上述挑战,促进骨髓抑制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康迅网:近年来AI在医疗领域发展迅速。您认为AI在骨髓抑制的风险预测、个体化干预或疗效监测方面有哪些潜在应用前景?目前是否有相关探索或实践案例?
刘继彦教授:近年来,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为许多疾病的精准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在骨髓抑制的风险预测、个体化干预及疗效监测方面,AI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具体而言,通过整合临床、基因组学及治疗数据,AI有望构建高精度的风险预测模型,从而在化疗等治疗前识别高危患者,实现早期干预。此外,结合实时监测数据,AI也可辅助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或支持方案,以动态调整治疗策略,提升患者安全性。
目前,尽管相关应用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仍需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数据以及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支撑,但已有部分研究开始尝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基于电子病历或真实世界数据构建预测模型。短期内,AI在患者随访与智能提醒等操作层面的应用可能更易落地,例如通过自动化系统进行用药提醒、不良反应跟踪与定期回访,从而减轻临床负担,提高随访效率,为骨髓抑制的全程管理提供实用支持。
康迅网:骨髓抑制管理涉及肿瘤、血液、药学等多学科协作。结合学科建设项目,以及您的临床经验,对未来多部门联动提升骨髓抑制管理质量有何建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哪些方面?
刘继彦教授:骨髓抑制管理作为一项涉及肿瘤、血液、药学等多学科的系统性工作,必须依托于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和清晰的职责划分。结合学科建设项目经验,建议首先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明确各临床学科及职能部门在病房管理中的具体责任,确保多部门协作流程顺畅、责任到人。
此外,患者教育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领域。尤其在院外管理环节,应着力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系统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增强其治疗依从性与主动参与度,从而弥补院外管理短板,构建从院内到院外的全程化管理闭环。
最终,通过制度落实与患者赋能双管齐下,不断优化学科建设水平,切实提升骨髓抑制管理质量,使患者真正获益。
采访专家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继彦教授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