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包义君教授谈脑出血的个体化治疗策略,附病例解析

来源:
神经时讯
2025-11-20 15:42:28

脑出血的治疗正从传统的标准化方案,逐步转向基于精密监测与微创技术的个体化综合管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包义君教授结合临床实践,系统阐述了颅内压监测的核心价值、微创理念的深刻内涵,以及二者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优化脑出血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PART 01


个体化治疗:脑出血临床决策的核心原则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治疗策略必须建立在个体化评估的基础之上,极具挑战性。患者的年龄、基础脑组织状态以及血肿特性,共同决定了其临床进程与治疗反应。例如,对于脑组织饱满的年轻患者,即便少量出血也可能导致颅腔压力骤增,诱发脑疝;而存在明显脑萎缩的老年患者,其对血肿的耐受空间则相对更大。这种根本性的差异,要求临床医生必须超越标准化流程的局限,依据每位患者独特的病理生理画像,制定“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

在此背景下,对颅内压力的精准监测与管理构成了个体化治疗的基石。颅内压监测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实时反映颅内动态的“监视器”,也是指导临床干预的“导航仪”。通过持续监测,医疗团队能够获得关键的早期预警,在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发生前进行干预。尤其对于因病情需要接受深度镇静或肌松的患者,其外在临床症状无法被观察到,颅内压监测便成为洞察颅内情况变化的窗口,避免因依赖滞后体征(如瞳孔散大)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存在意识障碍、脑疝风险或脑室出血的患者进行规范的颅内压监测,并将压力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已成为国内外权威指南的共识。

PART 02


微创理念:超越技术形式的治疗哲学


“微创”在脑出血治疗中被广泛探讨,但其内涵常被简化为手术切口的大小。真正的微创理念,应被理解为一种以最小化组织损伤与生理干扰,达成最佳治疗结局的指导性原则。

因此,微创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小切口。当患者面临危及生命的颅内高压,而去骨瓣减压是有效的救命措施时,果断采取该手术正是微创理念“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深刻体现。反之,若因固执于“小创伤”而放弃必要的大骨瓣减压,则是对微创的误解。

在技术层面,微创治疗体系是多元化的,包括硬通道与软通道穿刺引流术,用于血肿清除和溶栓药物灌注;也整合了神经内镜、显微镜、机器人辅助及立体定向导航等现代化技术平台。这些技术手段各有其适应证与优劣。例如,软通道具备术中可调整的灵活性,而硬通道则提供了更好的稳定性。选择何种技术,取决于血肿的三维解剖、患者的全身状况以及医院的技术条件。此外,术中超声等引导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提升了穿刺的精准性与安全性,使微创治疗在更广阔的医疗层面得以可靠实施。

PART 03


临床整合:监测引导下的精准微创实践


颅内压监测与微创技术的整合构成了脑出血精准治疗的核心闭环。监测数据为微创干预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时机选择,而微创操作则是对监测异常的精准响应,下面的病例充分展示了这一动态管理过程。

病例1:患者为基底节区出血,初始颅内压高达47 mmHg(1 mmHg=0.133 kPa)。医疗团队首选硬通道穿刺结合尿激酶溶栓,成功将压力降至安全水平。然而,监测系统在次日捕捉到颅内压再次急剧飙升。影像学检查提示原发出血灶稳定,但出现了新发的额叶血肿。基于监测提供的精准定位与定量信息,团队再次实施微创穿刺,避免了创伤更大的二次开颅手术,有效控制了病情。此病例印证了“多次、小幅、精准干预”相较于“一次决定性大手术”在某些复杂情况下的优势。

病例2:患者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团队设计了复合手术方案:一侧采用硬通道穿刺脑室系统清除积血,另一侧行脑室外引流,并对血运丰富的三角区进行针对性处理。该策略通过多点、微创的方式,快速解除了梗阻,降低了整体颅压,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病例3:即便在术后恢复期,监测系统依然至关重要。第三例病例的患者在术后数日出现颅内压再次升高,监测数据及时报警,复查影像证实为原出血区血肿增大。团队据此迅速采取了更换探头和再次穿刺引流的应对措施。这表明,颅内压监测是实现全程、闭环管理的关键工具。

PART 04


未来展望:迈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综合管理


当前,脑出血的许多治疗决策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临床经验。然而,个人经验与大规模临床研究结论之间有时存在差异,这凸显了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深化循证医学研究的必要性。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有望为脑出血的个体化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整合患者的影像、病理生理、基因组学及治疗反应等多维度海量数据,可能构建出能够预测病情演变、优化治疗方案的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医疗”。

同时,临床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手术治疗仅是脑出血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血肿周围水肿的药物治疗、早期的神经功能康复、血压与并发症的精细管理等,共同构成了患者功能恢复的完整体系。唯有将精密监测、微创技术、药物疗法与康复工程有机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治疗链,才能为患者争取最大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与生存质量提升。

Image

颅内压监测与微创技术的结合,代表了脑出血治疗模式的进步方向。其核心在于以精准的生理数据为导向,以最小化的组织创伤为手段,为每一位患者定制动态的、连续的治疗方案。这种整合策略深化了对于脑出血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优化了临床决策流程,最终旨在为患者带来最佳的临床结局。

Image


Image

包义君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双博士学位,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后。

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创伤学会神经损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会任职。《中华创伤杂志》《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编委会委员。

已发表中英文论文近40篇,SCI收录26篇,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医学著作5部,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6部专家共识编写。曾获辽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先后获得2017年度民心网首届“患者心中的好医生”称号,2019年度民心网第六届“感动民心人物”称号等。

熟练掌握如颅内肿瘤和椎管内肿瘤等神经系统肿瘤的微创和综合治疗;擅长如创伤性颅脑损伤、高血压性脑出血等急危重症疾病的综合救治及脑积水等先天性疾病治疗;熟悉三叉神经痛等微血管减压手术;熟悉昏迷促醒、癌痛治疗及糖尿病足等脊髓电刺激治疗等功能性疾病治疗方法。

审稿专家|包义君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