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祝贺脑血管病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深耕脑血管病防治领域40余年的领军者,在缺血性卒中复发机制研究、创新治疗方案研发及全球诊疗标准制定等方面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其科研成果已让全球数百万卒中患者受益。
王拥军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Stroke&VascularNeurology杂志主编等职。作为相关领域专家,他长期聚焦缺血性脑血管病这一世界性健康难题,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里程碑式成果:首创短程双通道双效应联合治疗方法(CHANCE方案),打破国际抗血小板药物联用禁区,使患者复发风险下降32%,该方案被全球脑血管病指南采纳,推动领域进入“双抗时代”;进一步发现药物基因影响机制,建立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让复发风险再降20%,相关研究以9天速审周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成为全球脑血管病精准医学首个三期临床试验典范。
在溶栓治疗领域,王拥军团队破解了传统药物“卡脖子”难题,研发的替奈普酶等三种新型溶栓药物通过中外监管批准,不仅解决了全球溶栓药物短缺问题,更支撑中国贡献全球50%以上产能,打破国际垄断。其团队首创的“扩大静脉溶栓时间窗至24 h”方案,使90%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得治疗机会,致残率降低8.8%,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评价为“对全球临床实践具有深远影响”。此外,他主导建立的“急诊卒中单元”模式,将患者入院到溶栓治疗时间从60 min压缩至20 min内,为救治赢得黄金时间。
科研转化与体系建设方面,王拥军打造了覆盖全国的三级卒中临床研究网络,首创“数据驱动”的脑血管病药物研发逆向转化范式,将新药靶点发现至上市时间从20年缩短至3-7年,形成可复制的临床研究“天坛模式”。过去10年,其团队完成50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14项成果为国际卒中防治提供“中国方案”,在NEJM、JAMA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参与的临床研究占同期NEJM脑血管病论著总数的30%。
凭借卓越贡献,王拥军教授此前已斩获多项殊荣:作为首位亚洲科学家获国际卒中领域最高奖“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两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摘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重要奖项。此次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既是对其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中国在脑血管病防治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此次院士荣誉的加持,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领域的科研创新与国际合作,以王拥军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有望在精准诊疗、新药研发、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突破,持续扩大中国在全球神经医学领域的话语权,推动更多“中国方案”升级为“全球标准”,用科研创新守护人类脑健康,向着2030年占据全球脑血管病研究30%核心证据的目标稳步迈进。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