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军教授:《成人术后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解读
尽管镇痛技术和药物不断进步,术后疼痛管理仍面临挑战。研究显示,欧洲72.8%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疼痛,其中近半数达到中重度;我国一项涵盖2.6万余例手术的调查也显示,中重度疼痛发生率高达48.7%。术后疼痛不仅延缓康复、增加并发症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为提升疼痛管理质量,国内外虽已发布多项指南,但国际指南在我国的适用性受限,而国内共识多缺乏系统证据支持。为此,指南工作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与循证证据,制订了《成人术后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针对17个临床问题,形成了33条循证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提供科学、规范的术后镇痛依据,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对此,围术期医学论坛特邀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杨建军教授对指南进行解读,帮助广大临床医生更深入、准确、快速地理解和应用新指南。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
1.重视术前宣教与预康复
推荐:建议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宣教,内容包括疼痛的不良影响、评估工具使用、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等,以提高镇痛满意度。此外,建议手术患者(特别是关节置换术)实施术前预康复(如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实操:可采用口头、视频、手册等多种形式,特别要向患者讲解镇痛泵的使用方法。
2.识别术后急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对高危患者,应提前制定更强化的个体化镇痛方案。
强推荐关注:年轻、高体质指数(BMI)、术前抑郁、术前使用阿片类药物、对术后疼痛预期高。(高质量证据)
弱推荐关注:女性、术前睡眠障碍、焦虑、疼痛灾难化、术前疼痛史、糖尿病、低教育水平、ASA Ⅲ级及以上、吸烟史、术前疼痛敏感。(中/低质量证据)
二、疼痛评估与管理
1.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
快速评估:建议使用单维度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定量表(NRS)、面部表情疼痛评估法(FPS)、口述描绘评分法(VDS)。(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全面评估:建议使用多维度工具,如简易疼痛量表(BPI)或McGill疼痛问卷(MPQ),以评估疼痛对情绪、睡眠等多方面影响。(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2.建立急性疼痛服务(APS)团队
推荐:建议开展由麻醉医师主导、多学科协作的APS模式,以改善术后镇痛效果。(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APS模式能整合资源,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疼痛管理,优于传统单一管理模式。
三、核心多模式镇痛策略
1.预防性镇痛(多模式镇痛)
强烈推荐围术期采用预防性镇痛,尤其是多模式镇痛、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多模式镇痛可改善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量、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轻术后镇静、提高恢复质量和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强/弱推荐,证据质量不等)
2.非阿片类药物是基础用药
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应作为无禁忌证患者术后镇痛的基础用药。(强推荐,中/低质量证据)
联合用药:对乙酰氨基酚复合NSAIDs的镇痛效果优于单一用药。(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3.区域阻滞镇痛至关重要
周围神经阻滞:强烈推荐将其作为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改善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恶心呕吐。(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适用于四肢、胸腹及脊柱等多种手术。
4.硬膜外镇痛
胸、腹部手术:效果优于静脉镇痛,但需注意预防穿刺相关不良反应及尿潴留等。(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下肢手术:与周围神经阻滞相比无优势,且尿潴留风险高,住院时间延长,不作为首选。(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四、阿片类药物的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管理
1.优化静脉镇痛泵(PCA)配置
原则:建议配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例如μ受体激动剂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小剂量氯胺酮,以提高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2.推行“节阿片”镇痛方案
推荐:术后优先使用区域阻滞、对乙酰氨基酚、NSAIDs、右美托咪定、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非阿片类药物,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3.严防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
呼吸抑制:密切监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一旦发生,应减少/暂停阿片类药物,保持气道通畅,并考虑使用纳洛酮/纳美芬。
镇静过度:老年患者应适当减量;加强监测,从小剂量开始滴定。
术后恶心呕吐(PONV):
对低、中风险患者,预防性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或NK-1受体拮抗剂中的1~2种。对高风险患者,推荐复合使用2~3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止吐药。(强推荐)
五、应对特殊临床问题
1.预防与处理暴发痛和反跳痛
反跳痛高危因素:骨科手术、术前疼痛。(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预防反跳痛:对高危患者,推荐术中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氯胺酮/艾司氯胺酮。(弱推荐,高质量证据)
处理暴发痛:可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补救镇痛。(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2.日间手术
轻度疼痛: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或NSAIDs。
中重度疼痛:建议非阿片类药物联合局部浸润或周围神经阻滞,必要时使用阿片类药物。
3.老年患者
建议使用NSAIDs、对乙酰氨基酚、周围神经阻滞(无禁忌时)。
阿片类药物复合右美托咪定优于单纯阿片类药物镇痛,但需警惕心动过缓、低血压。
4.预防慢性术后疼痛
危险因素:术后中重度疼痛(强推荐),以及年轻、女性、吸烟、焦虑、抑郁、术前疼痛、手术时间长等。
干预:建议提供过渡性疼痛服务,以预防急性痛转为慢性痛,并减少长期阿片用量。
结语
术后疼痛管理涉及的领域广泛,本指南仅针对现阶段较为重要的、对临床决策产生影响的问题形成了33条推荐意见,并根据推荐意见制订术后疼痛管理流程(见图1)。建议临床医务工作者在术后疼痛管理实践中参考本指南推荐意见,同时结合患者情况、手术类型等个体化因素,规范地开展术后疼痛管理,以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改善预后。
专家介绍
杨建军 教授
下滑查看↓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主任。 中国精准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理事,中国医疗装备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等。 Journal of Anesthesia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主编,《临床麻醉学杂志》、Intensive Care Research等副主编,202种SCI期刊审稿专家,发表SCI论文376篇。

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