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祝贺!2025年中国科学院医学领域8位增选院士亮相

来源:
康迅网
2025-11-24 10:35:53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发布《关于公布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增选13名院士。其中,医学领域增选8名院士——蔡秀军院士、邓宏魁院士、房静远院士、胡海岚院士、王拥军院士、曾木圣院士、周俭院士、朱兰院士。

图片
image.pn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蔡秀军院士

个人简历:1963年11月生,浙江温岭人。1986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3年获浙江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WestVirginia大学医学中心、LomaLinda大学医学中心、MarshfieldClinic研修。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微创外科中心主任。

社会任职: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民进浙江省委会主委。

研究方向:腹腔镜肝胆胰手术创新与器械研发、数字智能化手术平台。

临床科研贡献:①首创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蔡氏ALPPS术),开展了背驮式肝移植,高难度的肝脏尾状叶、肝门胆管癌切除术,完成了国内病例数最多的腹腔镜肝脏切除术,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②主持制定了首个中国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指南,创建了国内首个微创医学学科,创建中国腹腔镜肝脏外科学院等。

重要荣誉: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image.png

北京大学  邓宏魁院士

个人简历:1963年出生。1984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Skirball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学术任职: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理事,国际再生生物学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体细胞重编程、细胞命运调控和再生医学应用。

临床科研贡献:①开创性地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调控细胞命运的全新技术体系:首次实现完全使用小分子化合物将小鼠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首次实现完全使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人类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是我国独创的新一代干细胞制备技术;②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建立了具有全能性特征的EPS细胞,为制备各种功能细胞提供了优质来源;③实现了从多潜能干细胞高效分化制备功能成熟的肝细胞和胰岛细胞,并在大动物模型上验证了治疗效果;④开创了小分子诱导体细胞转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的新方法。

重要荣誉: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14)、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7)、中国干细胞研究会干细胞杰出贡献奖(2018)、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2019)。

房静远.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房静远院士

个人简历:1961年12月出生。1984年获山东省济宁医学院学士学位;1990年获南京医学院和中医学院合作培养消化硕士学位;1996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消化内科博士学位;1998年9月—1999年6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医学院消化内科当访问学者。1999年6月—2001年9月,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肿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回国。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亚太消化病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胃肠道肿瘤发生表观遗传调控、肠道微生态与癌前病变精准干预。

临床科研贡献:①开创性地发现了分析肠菌可判断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与预后、率先证明叶酸和小檗碱及他汀等传统药物具有一定的预防胃肠癌的作用并被写入临床指南,系统地阐明了肠微生态等在结直肠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②连续6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获评2023年和2025年“科睿维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及“2024终身科学影响力全球前2%科学家”;③牵头制订7项中华医学会颁布的胃肠癌前疾病诊治指南共识。

重要荣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2018两次)、全国先进工作者、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

image.png

浙江大学  胡海岚院士

个人简历:女,1973年出生。1996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03—2008年,在冷泉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国,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5月起任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

学术任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兼任Cell、Neuron、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编委或顾问。

研究方向:情绪与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抑郁症的分子与环路机理。

主要科研贡献:①系统揭示“胜利者效应”的神经机制,阐明后天经历通过重塑神经环路改变先天行为弱势;②在分子、细胞及系统层面创新性阐释抑郁症成因,为新型抗抑郁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③以独立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原创成果,推动情绪神经编码与行为调控研究的前沿发展。

重要荣誉: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神经科学国际奖(2019);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2021);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4);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多次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荣誉。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院士

个人简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神经内科教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机制和干预策略。

临床科研贡献:①开创短程双通道双效应脑血管病联合治疗方法,改写全球脑血管病指南,使患者复发风险下降32%;②创建精准医学个体化方案,使复发风险再降20%;③揭示脑血管病残余复发风险机制,研发新靶点治疗药物并实现产业化。

重要荣誉:作为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中源协和生命医学成就奖。

学术影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JM、JAMA、BMJ、Circula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227篇,在NEJM发表的脑血管病研究占同期该领域论著总数的30%。

image.png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曾木圣院士

个人简历:1967年11月生,男,江西抚州广昌人,1988年毕业于抚州医学院,1998年获中山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和2000—2003年分别在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生物系和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新英格兰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回国。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鼻咽癌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社会任职:国际EB病毒及相关疾病研究协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肿瘤免疫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EB病毒与鼻咽癌病因及精准防治、肿瘤疫苗。

临床科研贡献:①长期专注于EB病毒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研究;②发现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特异性受体,以及B细胞和上皮细胞通用受体,阐明多受体序贯协同介导EB病毒感染新机制;③建立EB病毒创新疫苗体系,研发出多个候选疫苗并成功转让给国内龙头企业。

重要荣誉: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2)、广东省自然科学奖(2018和2023)和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image.pn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俭院士

个人简历:1967年8月生,汉族,江苏泰州泰兴人,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1997年作为优秀青年医师破格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肿瘤学专家汤钊猷院士,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社会任职: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APPLE)主席,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肝癌早期复发转移机制与精准外科治疗。

临床科研贡献:①主刀1万余例肝胆肿瘤切除和肝移植手术,发明3项国际首例创新术式,即“成人-儿童废弃肝肝移植术”“活体亲属肝+废弃肝双供肝移植”“废弃肝肝移植联合ALPPS术”,开展亚洲首例ALPPS手术;②与樊嘉院士率先共同创建的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已成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试剂盒,总检测量超过500万例次,使极早期肝癌的检出率相对传统标志物甲胎蛋白提高了55%;③首创小分子靶向药联合免疫、化疗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中位生存期由不足13个月延长至22.5个月;牵头开展CARES-009研究,是国际上首个在肝细胞癌围手术期治疗取得阳性结果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其方案相较于单纯手术,患者的疗效提了一倍。

重要荣誉:5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image.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朱兰院士

个人简历:1964年生,江苏常熟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候任会长、中国预防医学会盆底疾病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长期专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及疑难病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临床科研贡献:完成妇科疑难手术逾万例,建立国内首个盆底病三级防治网络,使女性尿失禁患病率15年下降15%。研发“协和式”盆底重建术,手术费用降低75%,并写入指南教材。首创生物补片阴道成形术,牵头制定多项国际指南。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主编《女性盆底学》等多部专著。

重要荣誉:两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25年获法国国家妇产科医师学院(CNGOF)荣誉外籍院士称号。

来源丨各医院官网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