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桢华教授:破解MHD患者难治性高血压与不安腿综合征管理难题
随着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突破102.7万,其中约10%患者透析龄超过10年,如何有效管理长透析龄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已成为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日,《血液灌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以下简称《共识》)发布,为规范血液灌流治疗提供最新指引。《医路肾康》特邀数位共识组主席、重要成员解读《共识》。本文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桢华教授,就共识更新亮点,难治性高血压与不安腿综合征的临床管理策略进行深入解读。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桢华教授
杨桢华教授:这个问题确实切中了当前临床管理的核心挑战。许多看似独立的并发症,实际上都存在共同的病理基础——即由中、大分子毒素和蛋白结合毒素(PBUTs)长期蓄积所驱动的病理生理过程。
这些“痛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尿毒症相关睡眠障碍:作为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它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蛋白质能量消耗:其核心机制是毒素蓄积诱导的持续微炎症状态,最终导致机体能量耗竭,是目前预测死亡率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不安腿综合征:这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特有的不适感严重干扰患者休息,并与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独立相关。
难治性高血压:除常规因素外,体内缩血管物质(多为中、大分子和PBUTs)的积聚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的关键因素。
这些并发症的共同存在,恰恰揭示了传统血液净化模式在毒素清除谱上存在的共同“盲区”。
从病理生理机制考量,此时的高血压已非单纯的水钠潴留问题,而是由复杂的病理网络驱动,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兴奋以及多种内源性缩血管物质的蓄积。常规透析对此无能为力,而HP的广谱吸附特性能够同时清除这些物质和炎症因子,从而系统性调节血管张力。
《共识》引用的研究也证实,HP治疗后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显著下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HP治疗后需要精细调整用药方案,因为HP可能会吸附部分降压药物。
从临床数据看,HP治疗最显著的改善体现在国际不安腿综合征评定量表(IRLS)评分的大幅下降。《共识》引用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HD联合每周1次HP治疗后,患者的IRLS评分可从25.13分显著降至7.56分,治疗有效率高达97.78%,同时患者的睡眠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
这种显著疗效背后的机制,体现了从“单点打击”到“系统调控”的治疗思路转变。HP通过广谱吸附作用,能够一并清除多种具有神经毒性的中分子物质和炎症介质,系统性改善了中枢神经系统所处的“毒性微环境”,从而帮助纠正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
确切的临床获益:临床研究数据同样支持这一变革。《共识》引用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与传统的2小时HP方案相比,4小时HP治疗后,患者体内IS和PCS的下降率均显著更高。
同时,在血管通路条件良好的患者中,将血流量提升至250 ml/min以上被证实安全有效,可在不增加凝血、颗粒脱落等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净化效率。
当然,这一新模式的推广要求透析中心建立更精细化的管理流程,包括精准的患者筛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及动态的疗效评估体系。

评论

推荐内容